新华社北京4月10日电 北京冬奥会上,历时5年建成的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助力中外健儿屡创佳绩,广大场馆建设者功不可没。10日,场馆暖心邀请建设者代表及家属“回家看看”,共同分享这份冬奥荣光。
10日上午,“冰丝带”赛时照明全开,给予“家人”最高礼遇。在做好防疫措施的前提下,场馆设计、施工、制冰、监理等领域的建设者代表及家属走进场馆,大家相互问候、拍照打卡,体验见证荣耀的“最快的冰”。
从推进建设到保障运行,建设者与场馆一路同行。虽然盛会已经闭幕,但再次看到刷新世界纪录和奥运纪录的冰面,建设者仿佛还有千言万语想要诉说。建设保障期工作任务重,很多家属不曾“探班”,但冬奥“军功章”有他们的一半。
国家速滑馆运行团队主任武晓南告诉记者,国家速滑馆场馆运行团队获得“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突出贡献集体”称号后,最先想到的就是将这份荣誉与广大建设者及其家属和场馆运行团队人员分享。
“大家在场馆默默奉献,大多数家人没有来过场馆。看到这么多小朋友在场馆滑冰,感受到父母亲手创造的成就,我特别欣慰。”武晓南说。
带着对冬奥的不舍,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冰丝带”可持续发展篇章悄然开启。对这个北京冬奥会标志性场馆来说,眼下最重要的就是积极谋划、接续奋斗,管理好、运用好这笔冬奥遗产。
武晓南透露,目前场馆涉奥人员和设备移出工作基本完成,正在积极筹备开业。预计“五一”前,保留冬奥经典元素、新增大量服务体验内容的“冰丝带”将向公众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