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文摘

推进“双碳”小心踏入七大误区

误区一:控碳=控二氧化碳。减少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将是实现温控目标相对快捷的方式。“十四五”规划已明确提出,要加大甲烷、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等其他温室气体控制力度。但目前我国对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仍缺乏完善的顶层设计,这可能会导致“碳中和”路径、目标实现等产生偏差。

误区二:控碳=控能源。简单控制能源总量将会威胁宏观经济平稳运行,短期内化石能源大规模退出,不仅影响市场主体收益和活力,还将带来能源品的成本上升,并进一步导致消费品价格上涨,形成通胀预期,引发相关行业失业风险。

误区三:控碳=减煤炭、控煤电。煤炭在我国能源安全战略中发挥着“压舱石”作用。目前煤炭和煤电仍然是保障能源安全、电力安全的主体。

误区四:控碳=增“风光”。光伏、氢能等新能源产业原料依赖于稀有金属,大规模发展新能源产业可能将触发稀有金属安全问题。大规模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还可能产生新的“卡脖子”技术问题。风、光利用前沿技术研发储备不足,未来产业大规模发展可能面临技术被颠覆的风险。

误区五:控碳=控工业、控“两高”。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工业不仅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碳排放大户。在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的条件下,制造业部门的实际减排潜力不大。反之,其他经济部门还有潜力可挖,例如交通、建筑分别为我国碳排放贡献8%。此外,农业是非碳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

误区六:控碳=碳市场控碳。碳市场机制通过引入碳价来修正气候变化带来的外部性问题。虽然其理论框架非常明确,国际实践也已有一定积累,但将其转化为操作性强、行之有效的具体政策却极富挑战性。由于中国还处于碳排放增长阶段,总量目标设定具有较大难度,当前碳交易规模尚不足以支撑“双碳”目标的实现。

误区七:控碳=政府控碳。国际经验表明,引导包括居民在内的全社会成员形成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对落实“双碳”目标具有重要作用,而我国对于全社会需求侧的源头引导和管理还存在较大政策空间。

(来源:《中国科学报》)

2022-04-01 1 1 济源日报 c_81459.html 1 推进“双碳”小心踏入七大误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