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2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预期目标是5.5%左右。这一目标是综合研判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的基础上,立足新发展阶段,稳住经济基本盘的精准应对,对于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不断做强经济基础、实现稳中求进的目标十分重要。
一、精准设定经济增速目标
今年经济增速目标的设定主要考虑稳就业保民生防风险的需要,并同近两年平均经济增速以及“十四五”规划目标要求相衔接。近年来,由于受疫情影响,我国的餐饮、旅游、住宿、房地产等行业都受到了极大冲击,就业形势严峻。而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只有解决了就业问题,才能激发社会活力,带动市场消费,有效化解社会风险。这一目标是综合考虑到了“十四五”规划关于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长潜力充分发挥,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各年度视情提出的因素。
这个经济增速目标是高基数上的中高速增长,体现了主动作为,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才能实现。今年工作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面对新的下行压力,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担负起稳定经济的责任,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要统筹稳增长、调结构、推改革,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不搞粗放型发展。坚持实事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着力办好自己的事,尊重发展规律、客观实际和群众需求,因地制宜创造性开展工作,把各方面干事创业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二、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一是全球疫情仍在持续,国内疫情散点爆发,病例数量扩大。全球疫情特别是周边国家的疫情出现爆发趋势,对我国的疫情防控带来很大挑战,短期内面临的风险加大。国内疫情防控处于关键时期,疫情再次扩散。一些大城市甚至特大城市都面临疫情大考,生产生活压力增大,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困难。
二是消费不及预期,稳出口难度增大。消费和投资恢复迟缓,前两年由于国外疫情和供应链影响,我国出口大幅度增加。目前随着国外疫情管控政策宽松,制造业复苏进程加快,对外出口的强劲态势难以为继。居民消费出现一定程度的减少,主要是因为受到经济下行压力影响,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消费增长受到限制。
三是世界政治经济的影响加大。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波动,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俄乌冲突导致世界局势难以预测。能源原材料供应仍然偏紧,输入性通胀压力加大,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困难,稳就业任务更加艰巨。
四是政府工作还存在短板和不足。关键领域创新支撑能力不强。一些地方财政收支矛盾加大,经济金融领域风险隐患较多。民生领域还有不少欠账。政府工作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脱离实际、违背群众意愿现象屡有发生,有的在政策执行中采取“一刀切”、运动式做法。少数干部不担当、不作为、乱作为,有的漠视严重侵害群众权益问题、工作严重失职失责。一些领域腐败问题依然多发。
三、多措并举确保实现增长目标
1.提升积极的财政政策效能。拟按2.8%左右赤字率安排增强财政可持续性。预计今年财政收入继续增长,加之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依法上缴近年结存的利润、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等,支出规模比去年扩大2万亿元以上,可用财力明显增加。新增财力下沉基层,主要用于落实助企纾困、稳就业保民生政策,促进消费、扩大需求。
中央本级支出增长3.9%,其中中央部门支出继续负增长。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增加约1.5万亿元、规模近9.8万亿元,增长18%,为多年来最大增幅。中央财政将更多资金纳入直达范围,省级财政也要加大对市县的支持力度,务必使基层落实惠企利民政策更有能力、更有动力。
用好政府投资资金,带动扩大有效投资。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65万亿元。强化绩效导向,坚持“资金、要素跟着项目走”,合理扩大使用范围,支持在建项目后续融资,开工一批具备条件的重大工程和新型基础设施、老旧公用设施改造等建设项目。民间投资在投资中占大头,要发挥重大项目牵引和政府投资撬动作用,完善相关支持政策,充分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
要坚持政府过紧日子,更好节用裕民。大力优化支出结构,保障重点支出,严控一般性支出。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和闲置资产。各级政府必须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要带头。加强收支管理,严禁铺张浪费,不得违规新建楼堂馆所,不得搞形象工程,对违反财经纪律、肆意挥霍公款的要严查重处,一定要把宝贵资金用在发展紧要处、民生急需上。
2.加大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力度。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扩大新增贷款规模,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引导资金更多流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推动金融机构降低实际贷款利率、减少收费,让广大市场主体切实感受到融资便利度提升、综合融资成本实实在在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