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理论

稳中求进促经济高质量发展

◆赵翠玲

阳春三月,全国两会胜利闭幕。政府工作报告在客观、全面分析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提出5.5%左右的GDP增速目标。这个目标和去年相比有所降低,但却符合实际。这个目标是在去年经济总量达到110万亿元高基数上的中高速增长,实现难度仍然很大、任务依然艰巨。报告指出,今年工作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面对新的下行压力,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也就是“稳”是基础,“进”才是真正的目标。这个目标不是通过政策、各种组合工具的利用来实现,而是要实现高质量的发展。

实现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是根本。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转型发展、产业优化升级如果没有科技创新作为支撑,就是一句空话。习近平总书记对创新有过多次重要指示,如“我国经济发展要突破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是要靠科技力量”;“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特别是在一些‘卡脖子’问题上,要坚定不移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等。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随着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一定需要大批高技能人才。必须大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政府工作报告中对高技能人才的相关内容也有所体现,共建共享一批公共实训基地。使用1000亿元失业保险基金支持稳岗和培训,加快培养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急需人才,让更多劳动者掌握一技之长、让三百六十行行行人才辈出。可以看出,政策在发力营造更好的创新生态,也在不断地给中小企业减压、减负,让它们能够跑得更快。当前中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也构建了中国经济“进”的最优生态。

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构建良好的营商环境。优化营商环境是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栽好梧桐树,才能引得凤凰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投资环境就像空气,空气清新才能吸引更多外资。”优化营商环境,才能真正解放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实践证明,哪里营商环境好,哪里发展就快;哪里营商环境优,人才、资本、项目就流向哪里。近年来,我国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我们要继续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干部作风,提升服务水平,让“放管服”质量更高、效能更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善于运用改革创新办法,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把有效市场摆在前面,说明推动经济高质量增长,更重要的是发挥市场的活力、市场的基础作用,同时政府也要做到辨证施治、精准发力,为企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政府报告明确提出为企业减税降费,助企纾困解难,预计全年退税减税2.5万亿元,为更多企业雪中送炭,帮助中小微企业顶住经济下行压力,焕发活力生机。市场主体活跃起来,经济支撑更加坚强,百姓的就业、消费、生活水平才能持续改善。

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仅仅依靠群众。人民是创造财富的主体。始终坚定信心、始终依靠人民,是我们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最深厚的力量源泉。因此,我们要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创造条件,充分调动民间的积极性,让各种智慧源泉充分涌流,让各种创新活力竞相迸发,集中民智、凝聚民力。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当前在我国宏观经济存在着下行压力,市场主体面临着经营困难,就业也面临着很大压力的情况下,我们更多的是选择保市场主体、保就业,这也是社会和谐稳定 ,经济有序运行的前提和基础。就业不仅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有就业才有收入,有收入生活才有奔头,也才能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民生大礼包”也才能有更坚实的物质基础。要集中力量优先安排民生工程,多关心群众生活,解决群众困难,使扩内需、保增长的过程同时成为扩就业、保民生的过程。当前,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已经实现,我们正大踏步向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力前行,更加需要我们始终心系人民、密切联系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始终把“人民”二字置于心中最重位置,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用实际行动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坚持不懈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获得人民群众的信任支持,不断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

本版文章作者均为中共济源市委党校教师

2022-03-31 ◆赵翠玲 1 1 济源日报 c_81364.html 1 稳中求进促经济高质量发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