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草长莺飞的二月天,人们的心情随着气温的升高渐渐明媚起来。
小镇东边的广场比以前更热闹了。晚上四拨广场舞依旧激情四射,白天也多了许多项目,最吸睛的就是放风筝的大人和孩子们。
瞧!湛蓝的天幕下,一条硕大的“金鱼”正在自由飞翔,那只巨型的“鹏鸟”紧跟其后,你追我赶间,忽见“蜈蚣”醉酒似的歪歪倒倒地闯了过去,拉着绳线的人们同时发出一阵惊呼。但见一个瘦高个的男子伸直手背,掸掸手中的线,再一侧身,“蜈蚣”便抽身而退,一节节抖动着身子,飞向和它俩相反的方向去了。
闲来放风筝的人越来越多,观众也密集起来。几个十三四岁的少年拿着新买的风筝,刚一展开,就引来一群人围观。他们的风筝颜色艳丽,形状怪异,说像蜻蜓吧,多了几对触角,少了细长的身子;说像菊花吧,又没有花瓣的样子。一个小朋友靠近他们,甜甜地问道:“哥哥,你们这个风筝叫什么?好奇怪呀!”那个穿白色T恤的男孩子瞅他一眼,笑着说:“我也不知道,随便买的。”围观的人听后都笑了。
我饶有兴致地看他们放风筝。可是,他们摆弄了半天,也没把风筝立起来,好不容易捋顺了那些细细长长的彩带,却怎么也找不到线轱辘上的线头。等他们七手八脚地把风筝脱手时,和煦的东风却没了先前的气势。几个少年围着广场跑了两圈,这个怪异的风筝还是没飞起来,可是他们的脸上始终洋溢着兴奋的笑容。
过了一会儿,太阳的脸色渐渐由绯红转为粉红,慢慢地隐藏到对面高楼的后面去了。看着那些牵着孩子回家的年轻父母,我仿佛看见了当年我带着女儿一起放风筝的情景。
那时候,我们家附近,没有这些楼房,也没有这么开阔的广场,有的只是大片绿油油的麦田和菜地。到了春天,我常带着女儿到田里挖野菜,教她认识荠菜、蒲公英、车前草,辨别韭菜和麦苗。和风吹送的时候,我俩一起到田埂上、河堤上放风筝。风筝在天上飞,女儿在地上跑,春风拂面暖洋洋,野花扑鼻阵阵香。玩累的时候,便和女儿一起蹲在地上看蚂蚁搬家,一块儿到河沟边捉小蝌蚪。鸟儿叽叽喳喳回巢的时候,我俩大手牵小手,迎着夕阳唱着歌,回到镇子里的家。
如今,女儿就像我精心制作的风筝,凭借着好风力,飞得越来越高,越来越远。而我,只能凭借网络这根绳线,不时地拉一拉,提醒她不论飞得再高再远,都不要忘记出发的地方。
忽然,一声稚嫩的童音打破了我的沉思:“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原来是一个小女孩,正牵着父母的手,一蹦一跳地背诵高鼎的《村居》呢!
真羡慕这些有闲暇的年轻父母,能够真切地陪伴在孩子身边。亲爱的人们,请好好珍惜这难得的幸福时光,因为终有一天,大家手心的小风筝也会飞向更广阔的蓝天。不过,只要我们握紧手中的线绳,他们就不会偏离航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