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水一中积极推动“双减”政策落实落细,创新“作业公示管理”制度,以小作业撬动学校教育“大变革”。
2014年,时任学校校长慎玉杰就率先提出建立“作业公示管理”制度,并在全校推广。2021年,这场静悄悄的“作业革命”与“双减”政策有效对接。学校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从课程建设的角度出发,确立作业研究的新课题,加强作业设计研究,规范作业公示内容,限定作业总量和总时长,杜绝教师在微信群里布置作业,强化学校作业管理主体责任,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精心做好改革的“加减法”,努力推动作业减负担、教师提素质、课堂增效益、活动创特色,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济水一中每个教室的后墙都统一设立了“作业公示栏”,包含作业科目、作业内容、作业时长等内容。学生每天放学前,对照作业公示栏记下作业。一班一标配,一日一更新。“作业科目数量不得超过三科这个红线。通常,每天只有两个科目的作业。语数英3选1,其他学科N选1。”学校副校长郭维军说,“其实,作业科目、作业题型、作业总量都很好把控,唯独作业完成时间很难把握,成为一个难题。为了啃下这个硬骨头,学校下了一番功夫。”
学校从机制上设限,规定作业总时长不得超过1.5小时,并以中等学习程度学生为标准布置作业,实行弹性管理。结果显示,优秀学生通常用1个小时就能完成作业;中等学习程度学生完成作业花费的时间不超过规定标准;少数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全部作业。针对少数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学校准备了一套方案,就是开设爱心自习小课堂、建立班级学习共同体及实行“全员育人导师制”,对他们进行帮助,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学校规定晚上10点前,学生必须上床睡觉。家长可以自主监督,向学校反馈孩子的情况。第二天,任何人不得以作业未完成为由处罚学生。学校划定的这条“作业管理红线”得到家长的大力支持。
此外,学校还进行一系列配套改革,打出一套减负增效“组合拳”。学校实行“双导师制”,为新进教师配备“教学导师”和“班主任导师”,强化新进教师培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只有教师整体素质提高了,减负提质才有足够的内动能。”济水一中教育集团济水校区校长李继红说。
学校通过系列化、项目化的主题教研、网络教研和教学切片研究,深化课堂改革,促进信息技术2.0与学科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形成集电子化、数字化和触控功能于一体的3.0教学模式,使学习内容的呈现形式更加多元化。在师生互动、学生互动、人机互动中,3.0教学模式实现了技术与教育的融合,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成为推动“双减”政策落地的“压舱石”。
通过系列举措,学校创新了班级管理模式,完善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形成了备课组集中研讨作业、教学组分层设计作业、班级设定自选作业的管理机制。学校建立了“一天一考核,一日一反思,一周一等级”的评价机制。教导处每天入班检查,每周汇总通报,将汇总情况与教师考核挂钩,与授课教师和育人导师捆绑评价。
2021年11月1日《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刊发的《百日答卷——写在“双减”政策实施一百天之际》中,介绍了济水一中教育集团的“作业公示管理”制度。随后,人民日报客户端和新华网客户端转载了这篇文章。
“小作业撬动大课程,小切口激活大能量,小创新带来大变革。我们将继续以作业改革为切入点,持续深化‘双减’改革,探索轻负优质的发展路径,为新时代教育发展贡献更多的济中智慧。”学校党总支书记慎玉杰说,“作业减少后,学生们成长的舞台更大了。”学校不仅开设了篮球、足球、考古、扎染、服装艺术设计、无线电测向、创客教育等20多个学生社团,还完善了“3+X”校本课程体系,丰富了“5+2”课后延时服务内涵。学校广泛开展体育、文化、艺术、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