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今日要闻

有色的力量——济源“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发展观察与思考

□玉见

玉川产业观察

“十四五”开局之年,玉川片区用了近一年的时间,对项目、产业和环境进行了一次深阅读。

这是一个朝气蓬勃的玉川:有色金属产业势头正劲,静脉产业前景光明,物流产业悄然崛起,营商环境持续优化,高质量发展正在产业规划、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等方方面面得到真正实践。与此同时,玉川依然任重道远:体制机制改革仍待深入推进,转型升级步履仍需持续加快,绿色发展的使命不容一丝犹疑,高效率的营商环境并非一区之力、一朝之功。

即日起,本报推出“玉川产业观察”系列报道。这是对产业的审视,也是对发展的思考。希望更多人了解工业、支持工业、感恩工业,希望更多人走进玉川、读懂玉川、爱上玉川。

每一次对产业的注目,既是对历史的盘点,也是对今后方向的探究。每一次对现实的溯源,固然对曾经辉煌的过往十分自豪,但对灿烂的未来更加期待。

有色产业:强劲的经济支柱

济水之源,愚公故里——这是一个曾经以“五小工业”闻名全国的工业之城,这是经历过“三线建设”和小浪底工程、沁北电厂等国家大型项目洗礼的战略高地,这是国家发改委支持建设的全国第一个全域产城融合示范区。

这里也是亚洲最大的绿色铅锌冶炼基地、中国最大的白银生产基地和全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基地。

根据2020年的统计数据,济源有色金属产业方面,已经形成年产铅114.38万吨、锌33.41万吨、铜12.17万吨、黄金16.27吨、白银3593.11吨的生产规模。其中,铅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25%,白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5%,锌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0%,铜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5%。

2020年,济源有色金属产业规模以上企业24家,共完成工业总产值857.9亿元,主营业务收入815.7亿元,实现利润16.5亿元,税金13.5亿元。

有色金属产业,是不可或缺的基础原材料产业,是实现制造强国的重要支撑,更是济源经济发展的压舱石。

对济源来说,有色金属产业是产业的支柱、产业的形象、产业的品牌,是工业经济发展增长的主要动力,是各项社会事业建设的重要经济来源、人民生活稳定繁荣的坚实根基。

这个产业,不光是我们身边的工业项目,也是一系列科研成果的应用和实践;不光是济源有色金属企业的众志成城,也是愚公移山精神的时代样本;不光是财政报告的指标和数据,也意味着济源千家万户的柴米油盐。

阅读济源60多年的有色金属产业发展史,一轮又一轮的变革,贯穿了面壁破壁的岁月;一次又一次的创新,伴随着做大做强的步履。历史的缘由,时代的契机,让济源不经意间走向中国有色金属产业的潮头浪尖,成为一个行业的探路者、拓荒者、引领者。

如今,经历了蒸汽机时代、电气化时代、信息化时代的三次工业革命之后,工业正在进入以绿色转型和智能化升级为主题的4.0时代。“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已经形成共识,深入人心。

2019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调研时强调:“中国必须搞实体经济,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基础,自力更生是我们奋斗的基点。我们现在制造业规模是世界上最大的,但要继续攀登,靠创新驱动来实现转型升级,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在产业链上不断由中低端迈向中高端。”

2021年10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以创新为主要动能的现代化经济廊道,是黄河流域参与全国及国际经济分工的主体。黄河流域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验区”。

那么,作为一个声名远扬的有色金属之城,济源如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碳达峰、碳中和的新要求,将催生一场怎样的产业革命?面对“资源与能源的危机、人与自然的关系、环境与发展的博弈”等课题,济源的有色金属产业又会给出一份怎样的答卷呢?

产业在成长,也在探索。城市在前行,也在沉思。

愚公移山:永远的精神底色

1957年,河南豫光的前身——济源综合冶炼厂,在济源西北部的姑嫂山勋掌铅矿,打响了采探矿的第一炮。

(下转第三版)

2021-11-23 □玉见 1 1 济源日报 c_75766.html 1 有色的力量——济源“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发展观察与思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