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

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济源干部南下福建纪事

——历史使命

(接上期)

前方战争,后方建政。在人民解放战争的滚滚洪流中,每每都有随行干部的身影。当一个城市、一个地区回到人民手中,随行干部就留下来重整家园。在“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重大关头,随军接管江南国民党统治区政权的南下干部就显得尤为关键。早在1948年8月24日,邓小平在给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报告中,便根据以往经验提出,新区所需干部数目极大,请中央预为准备。刘伯承也曾在中央会议上提出,在军队未出动前,最好有一套地方党政军干部配备。1948年9月,毛泽东在河北西柏坡召开的九月会议上要求各中央局迅速地、有计划地训练、培养、选拔大批干部,并且尽可能配备双套班子,提高干部的理论水平,随时准备抽调干部随军南下,迎接全中国的解放。

九月会议之后,1948年10月28日,中共中央根据九月会议确定的方针政策,作出了《关于准备夺取全国政权所需要的全部干部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决议》指出,战争的迅速发展,业已将全国政权所需要干部的准备工作紧急提到了我党面前。如果我党缺乏此项准备,势必不能适应战争发展的需要,而使我党处于被动地位。《决议》估计,在原定的解放战争第三、第四年,也就是1948年7月至1950年6月,人民解放军可能从国统区夺取包括1.6亿以上人口、数百个县和许多大中城市。根据过去发展新区的经验,未来新解放区所需中央局、区党委(相当于后来的省委)、地委、县委、区委等五级及大城市的各项干部5.3万名左右。这些干部按工作性质区分,包括军事、党务、机要、政府、民众团体、经济、财政、贸易、舆论及教育等项。《决议》对抽调的5.3万名各项干部作了分配:华北局1.7万人、华东局1.5万人、东北局1.5万人、西北局3000人、中原局3000人。《决议》要求,各中央局、委采取多种办法抽调各级各类地方干部和吸纳改造工人、知识分子等,分两期于1949年6月和1949年12月分别完成5.3万名干部2/3和1/3的培训学习任务,听候中央通知。

在此次南调新解放区所需的干部当中,中共中央华北局承担了最大量的1.7万名干部培训输出任务。华北局是中央为扩大解放区实力,于1948年5月9日由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个解放区合并而成的全国最大的解放区。其东至津浦路(津浦路是旧称,从天津到浦口,即今京沪铁路最早通车的一段),与山东解放区相接;南至陇海路(中国甘肃兰州通往江苏连云港的铁路干线,1905年动工,1952年全线建成,1953年7月全线通车),与中原解放区相接;西至同蒲路(同蒲铁路,北起京包铁路大同站,南至陇海铁路华山站,经8市31县市区,现为国家1级干线。山西境内自大同经太原、侯马至蒲州镇以南的风陵渡),与晋绥解放区相接;北至平绥路(今北京至包头的铁路)及北宁路(北宁铁路的前身为京奉铁路,即北京至奉天,后北京改名为北平,京奉铁路更名平奉铁路,1929年奉天省及奉天市分别改称辽宁省和沈阳市,该路又更名为北宁铁路)平津段与冀察热辽解放区相接。全区在5条铁路线中,平汉路(京广铁路北京到武汉汉口段)贯穿其间。这里有100余万名久经战斗考验的党员,有八九万名具有相当高度政治觉悟与丰富经验的干部,曾几次出兵、出粮、出干部,大力支援东北战场,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随陈谢兵团强渡黄河,解放豫西、豫北,为支援全国解放作出了巨大贡献。此时,华北局各级领导机关已有1.4万名干部缺编,加上此次所需的1.7万名南下干部,华北局所需干部在3万人以上。此次征调干部要求年内调齐、年初调出,征调的时间只有3个月,任务相当艰巨。

为确保任务完成,华北局成立专门机构,根据中央战略部署,在《决议》发出的第2日,立即下发《关于外调1.7万名干部及补足干部缺额的决定》,号召“要以最严肃的态度,克服各种困难,发挥一切有利条件,全力完成中央所给华北外调1.7万名干部的伟大任务”。此次所调干部,调出时即组成从区委到县委、地委、区党委的成建制干部架子(即接管一个省包括省、地、县、区各级党、政、军、民政权在内的成套班子),整体调出。

华北局对所属各区南调干部任务作了分配:除已调往中原近千人及华北大学2000名学生1949年南调外,其余1.4万人由太岳、太行、冀中、冀南、冀鲁豫5个区党委各配齐1个区党委架子,再由太岳和太行两个区党委共同配足1个区党委架子,共6个区党委架子。每个区党委辖30个县,每县以7区计,每5县组成一个地委,有干部2000余名。其余不足数,由华北局党校准备。

(未完待续)

2021-11-13 ——历史使命 1 1 济源日报 c_75344.html 1 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济源干部南下福建纪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