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消协近日发布2021年第三季度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据统计,2021年第三季度全国消协组织共受理消费者投诉258232件,同比增长17.43%;解决199611件,投诉解决率为77.30%,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33514万元。其中,房屋及建材类投诉7037件,居商品大类投诉量第7位;房屋装修及物业服务6238件,居服务大类投诉量第8位。
中消协发布的商品房投诉情况专题报告指出,居住需求是老百姓重要的消费需求之一,购房通常是老百姓单笔支出最大的消费。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房时,经常发生消费纠纷。
房屋质量,暗藏玄机不胜防
关于房屋质量,投诉的主要问题有房屋质量差、墙体及天花板开裂、地基下沉、屋面漏水渗水、管道不通等;精装修房暗藏玄机,比如用材不实,高端宣传、低标配置,质量不过关等;隐蔽工程偷工减料,使用次品材料等;水电管线布设不规范,使用劣质材料等。
中消协认为,当房屋出现严重质量问题、影响消费者居住时,消费者可以要求解除合同并让开发商赔偿损失。当房屋出现渗水、空鼓等非严重质量问题时,保修期内开发商应履行保修义务,并对造成的其他损失承担赔偿责任。
价外加价,变相抬高售房价
关于房屋价格,投诉的主要问题有买房被要求购买“装修包”“升级包”等,开发商变相提高房价。热销楼盘的置业顾问隐晦地告诉购房者,不买“装修包”就无法签订购房合同。开发商随意收取团购费、排号费、改造费、开户费等,有的在销售时收取诚意金,未经消费者同意将诚意金转为定金并开具专用收据,发生纠纷时以定金不退为由拒绝退款。
中消协认为,在商品房买卖中,开发商经常以认筹金、诚意金、排号费等各种名义提前向消费者收取费用,然后通过合同将其转化为定金,限制消费者解除合同,使消费者权益受到损害。消费者要注意查看相关票据和合同内容,防止交费名目发生变化。
隐瞒夸大,违规诱导购房人
关于售楼宣传,投诉的主要问题有隐瞒房屋性质,违规诱导消费者交易,比如隐瞒限售房情况(限售期内不能过户)、公寓房的产权年限等,损害消费者权益;通过图片文字、现场展示等形式作虚假宣传;以协助办理贷款为名诱导不具备条件的消费者购房;隐瞒重要不利因素,未充分履行告知义务;夸大宣传房屋的有利条件,诱导交易。
中消协认为,消费者有权知悉所购房屋的真实情况,包括房屋本身、配套设施及周边规划。对于房屋交易,消费者应当结合自身信贷条件合理安排,不符合信贷条件的,切勿轻信开发商或中介协助成功办理贷款的承诺。
花式违约,各种理由拒担责
关于合同履行,投诉的主要问题有交付的房屋与样板房、楼书宣传等不一致。比如,房屋层高变低、多出横梁等;房屋面积缩水,与合同约定面积不符;开发商延迟交房,拒不承担违约责任;交房后不能及时协助业主办理过户;绿化带、健身区等未随房交付或改为其他用途;利用补充协议、特别约定等方式推行不公平条款。
中消协认为,相对于消费者而言,开发商属于强势一方。一些开发商通过交纳定金先行固定消费者,再通过补充协议等“绕开”示范合同,强迫消费者接受其单方拟定的不公平条款,限制消费者权利,免除自身责任。消费者要么接受不公平条款,要么损失定金,陷于两难境地。
房屋中介,鱼龙混杂要当心
关于房屋中介,投诉的主要问题有一些房屋中介弄虚作假,比如发布虚假房源信息、隐瞒房屋的真实情况等;乱收费,比如未经消费者同意收取代办费、银行贷款手续费等;违规操作,比如泄露买卖双方个人信息、承诺办理银行贷款、代替银行为买方做资金监管、将购房款据为己有等;混淆网签备案、抵押等概念,误导购房人,使其支付首付与中介费后无法实现网签过户;利用格式条款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等。
中消协认为,签订房地产经纪服务合同前,房地产经纪机构及经纪人应当如实向委托人说明房地产经纪服务合同和房屋买卖合同的相关内容,并就各方权利义务进行告知。房地产经纪机构及经纪人未履行应尽义务,给消费者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最后,中消协提醒,消费者在购房时要多看多问,加强自我保护;仔细查看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中介机构的资质。
购买新房时,消费者要注意查看《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商品房预售许可证》。关于房屋位置、环境、配套等情况,消费者切勿轻信口头承诺,应要求开发商将重要内容写入合同。此外,消费者还要了解房屋产权、限购政策、贷款条件等内容。不符合购房条件的,不要抱侥幸心理,相信经营者的不实承诺。
签订合同前,消费者要认真阅读合同条款及补充协议、合同附件,比如房屋面积、楼层、房号、房屋价格、交房时间、交房标准、解除合同的条件、违约责任等;保存楼盘的宣传资料、购房合同、付款票据、样板房资料等作为证据,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新房验收时,消费者要根据购房合同约定的标准对房屋工程质量及配套设施一一验收,并做好记录,有条件的可以聘请专业验房人员验收,注意查看并保存《住宅质量保证书》和《住宅使用说明书》,以便发生纠纷时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本报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