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过后,天气潮湿,易滋生细菌。另外,洪水过后,水源易遭到污染,食物容易变质,再加上一些人员接触污水概率增加,因此各类传染病极易传播。 那么,我们该预防哪些传染病?如何预防?
洪水过后,恶化的环境可造成多种疾病的暴发和流行,常见的有胃肠道疾病、呼吸道疾病和各种皮肤病等。其中较常见的传染病如下:
伤寒
伤寒是伤寒沙门菌(伤寒杆菌)经消化道传染而发生的恶性传染病,主要是因进食被细菌及细菌毒素污染的食物和水引起的,常为全家或群体发病。起病徐缓,体温呈阶梯形上升,4~5天后高热,持续1~2周以上,继而面色苍白,表情淡漠,腹泻或便秘,肝脾肿大,部分病人可并发肠出血、肠穿孔,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常危及生命。
霍乱
霍乱是一种由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进食含有霍乱弧菌的不洁饮食后会感染发病。本病通过病人和带菌者经水、食物、日常生活接触及苍蝇等途径传播,人群普遍易感。潜伏期为3小时至7天,主要表现为严重的腹泻和呕吐,吐泻物可以表现为米泔水样,一般无腹痛、无发热,严重者可发生失水性休克、皮肤干皱、口渴唇干等症状。病情发展迅速,如不及时救治,可死于多器官衰竭,且传播快,可大规模流行。
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一种常见的和水灾有关的疾病,也是一种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鼠和猪是携带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的主要传染源。水源被携带钩体的鼠、猪尿液污染后成为“疫水”。水灾之时,“疫水”随之泛滥,扩大了钩体的污染面。人在与“疫水”接触后,只要钩体接触到人的皮肤、黏膜,便会钻入人体内。除人之外,猪、牛、狗等数十种动物均能感染此病。此病起病急骤,常有畏寒、发热、四肢酸软乏力、眼结膜充血,小腿肌肉压痛和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治疗不及时,常因肾、肝衰竭而死亡。
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曾在我国长江两岸及其以南地区十分猖獗,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得到基本控制,但近年来部分地区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如果人们在洪水期间不注意防护,接触了含有血吸虫尾蚴的“疫水”,可造成血吸虫病的急性感染。
甲肝、戊肝
甲型、戊型肝炎的流行,主要是由于水源被带有肝炎病毒的粪便污染造成的。病毒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他们从粪便中排出的大量病毒会污染水源、食物及周围环境,正常人群一旦接触这些污染物,就可能发病。甲肝和戊肝病毒感染潜伏期大约为半个月到一个月时间。发病时特点相似,多数病人起病时有发热、怕冷、疲乏无力、不思饮食、恶心、呕吐、厌油等类似感冒或胃病的症状,容易被误认为感冒或胃炎。一般患者几日后会退烧,但尿色渐深,出现眼黄、皮肤黄、肝区疼痛等症状,有的患者还出现皮肤瘙痒、大便颜色变浅等症状。甲肝和戊肝的易感人群及病情不同。甲肝患者以儿童和青少年为主,病程一般为1~2个月,极少转为慢性或重症肝炎,一般预后良好。而戊肝患者以青壮年和老人居多,其中孕妇和老年人发病病情严重且病死率高。
细菌性痢疾
这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大多由进食不洁食物感染痢疾杆菌所致。病菌随病人或带菌者粪便排出,易感者通过被污染的食物、水源、手及生活接触和苍蝇等传播。任何降低抵抗力的因素如受凉、过度疲劳等均有利于细菌性痢疾的发生。主要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大便下坠感,可伴随恶心、呕吐、口干、浑身无力等表现。
“红眼病”
“红眼病”的正式名称为“急性滤泡性结膜炎”“流行性结膜角膜炎”。其早期症状与急性卡他性结膜炎相似,传染性更强,传播更快,如果接触了病人用过的东西,如洗脸盆、毛巾、书籍、玩具、报纸、钱币等,往往会在12~24个小时内发病。
洪水过后,在易暴发和流行的各种疾病中,皮肤病约占50%。提醒大家防范以下几种常见的皮肤病:
手、足浸渍
常发生在手、足长时间浸泡在水中的人群。主要表现为手、足部位糜烂、脱屑和渗出,严重的可造成局部感染和溃疡。
尽量减少手、足在水中浸泡的时间,保持手、足部位清洁干燥,外出时穿防水长筒靴是较好的预防方法。治疗过程中要保持局部干燥,可用扑粉(一般市售痱子粉均可)。洗净晾干后,将粉扑于患处,或于轻度糜烂处用3%的硼酸粉湿敷,待干燥后外用激素或抗生素软膏外搽。
湿疹
多发生于双侧下肢。双腿长期泡在温湿污浊的水中,皮肤容易受各种微生物的侵袭,因此可在皮肤上出现红斑、丘疹,可有渗出,严重的可在皮肤上出现水疱,甚至肿胀。主要表现为患肢瘙痒和渗出,长期得不到治疗或处理不当可出现继发性化脓感染。一旦感染,处理起来比较棘手。
可在下水前外涂防水油膏预防,劳作后可用1%的盐水浸泡双小腿约半小时,然后再用清洁水洗净晾干。可局部外用3%硼酸粉或0.1%的利凡若尔粉湿敷,待皮损干燥后外用激素类软膏外搽。皮损较多、症状较重者可口服扑而敏等抗阻胺药物,对伴感染的湿疹在进行上述治疗的同时,积极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水灾过后要严防外伤,一旦发生应及时处理。
夏季皮炎
夏季皮炎在灾区较常见。长时间户外作业、日晒雨淋,加上洗浴条件差,容易发病。在身体暴露部位可产生红斑、脱屑,有的表现为红色的细小丘疹,严重的皮损部位疼痛、烧灼感、瘙痒明显,甚至在病变部位出现水疱和大疱等。
户外作业时穿戴好防护衣帽可避免该病的发生。夏季皮炎患者应避免高温及户外作业,发病部位外用炉甘石洗剂或扑粉可明显减轻不适感。
毛囊炎
灾区卫生条件差,气候潮湿,人们长时间抗灾,挥汗如雨,加上没有清洁用水洗浴,因此容易发生毛囊炎。
对发病部位较少的毛囊炎,除了注意个人卫生,还要外用抗生素软膏。对多发性毛囊炎可同时口服抗生素。
脓疱疮
脓疱疮是灾区儿童中较常见的疾病之一。可在面部和四肢以及躯干部位出现小水疱,很快疱内的液体变得浑浊,疱也变得松软,因重力的作用,呈瓶水样挂在皮肤上,能看见明显的液平面。脓疱疮很容易诊断,预防方法主要是注意卫生。
虫咬皮炎
夏季是蚊虫繁衍的季节。洪涝灾害使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得不到保证,如睡觉时容易受蚊虫叮咬等。虫咬皮炎在儿童中比较常见,主要表现为四肢出现红色小丘疹、有时在皮疹的顶端有透明的小水疱。患儿主诉皮损较痒,往往在皮肤上可见到抓痕。
使用蚊帐,保持皮肤清洁卫生,外用防护剂等是预防该病较好的办法。对于虫咬皮炎,外用炉甘石洗剂或其他止痒剂可减轻症状,也可外用激素类药膏。
皮肤癣病
洪涝灾害时,身体一些部位长期浸泡在水中,加上环境温暖潮湿,各种癣病多发。手足癣、体癣和股癣等在灾区是常见的皮肤病,如不及时治疗还可伴发细菌感染和其他皮肤病。
复方苯甲酸酊或抗真菌外用药膏、药粉等外涂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对局部轻度糜烂渗出的癣应同时使用含抗生素的药膏,避免细菌感染。
应对传染病的措施有哪些
面对暴雨洪水带来的环境恶化、传染病容易流行等问题,必须采取强有力措施,严防传染病的暴发流行,其中,改善住宿条件和饮食卫生是当务之急。具体防治措施包括:
第一,治理环境卫生,严防水体污染。
及时清理倒塌房屋,在清理垃圾、粪便等之前,要先进行清洁和消毒,严禁接触各种污染水体,做到不喝生水。在洪水围困期,要加强对水体污染的监测和管理。政府环保部门要根据当地气象特征、水文条件和污染源排污等情况,制定水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对于被洪水淹没、污染的水源或蓄水池应立即清理修复,重新蓄水后做一次彻底消毒,并清除周围50米以内的厕所、粪坑、垃圾以及动物尸体等污染物。建立水源保护制度,设岗看管。凡被洪水淹没、污染的水源和蓄水池,卫生防疫部门对水质要进行检测。凡严重污染者,一律封闭,待彻底处理后方可使用;浑浊的水源要加入硫酸铝、明矾、三氯化铁等;可用漂白粉或碘酊对饮用水予以消毒。
第二,做好自我防护。
大范围开展灭蚊、灭蝇和灭鼠工作,清除其滋生地;消灭控制钉螺。同时,要加强自我防护,搭建防蚊帐,涂抹驱蚊剂,不要在有钉螺处休息宿住。尽量不赤足接触江河湖水,下水要穿田靴、戴防护手套,以避免感染钩体病、血吸虫病等。口服强力霉素或土霉素,可预防霍乱及副霍乱。注射钩体疫苗,可预防钩体病。同时要避免过度疲劳,以筑起体内的免疫屏障。
第三,注意食品卫生,严格做到“十不”,杜绝“病从口入”。
即不吃淹死或死因不明的家禽家畜肉;不吃腐败变质的食品;不吃霉变的食物和糕点;不用污水洗瓜果、碗筷;不喝生水;不将生熟食品混在一起;不搞集聚和野餐活动;不用脏水漱口;不吃生冷食品或凉拌菜;不共用毛巾和牙刷。最好每餐都吃醋和蒜,增加胃内酸度,增强胃肠道的防御能力。
第四,积极做好卫生宣教工作,普及防病抗病知识。
医务人员和防疫工作者要深入灾区开展群众性健康教育活动,普及防病知识,实行集体预防和个人预防相结合、主动预防与被动免疫相结合,让灾区人民提高防病意识,自觉主动地采取防范措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自我保健和防护能力。
第五,防疫部门要做好消毒、杀虫、灭鼠工作指导,提供药品、器械和技术指导。
常用消毒药品有二氯异氰尿酸钠、漂白粉、净水片等。常用杀虫药品有残杀威、马拉硫磷、DDVP、氯氰菊酯、氯硝柳胺等。灭鼠则可以采用鼠夹、鼠笼、溴敌隆毒饵、粘鼠板等。常用的喷雾器械有各类背负式机动喷雾机、手提气压式喷雾器、热烟雾机、车载式超低容量喷雾机、飞机超低容量喷雾装置、大面积车载喷粉机等。
第六,加强疫情监测和医学观察。
坚持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把疫情控制在萌芽之中。注意各种传染病的发生及流行趋势、疫情动态,及时报告传染病和可疑传染病,严格隔离制度。参加抗洪的人员离开灾区后,要进行医学观察,观察时间要超过传染病的潜伏期。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