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因报名企业众多而延期举行的北京首轮土拍迎来竞价出让环节。开拍首日,12宗地块以516.19亿元成交,但其中7宗地块因触及“竞地价”“竞政府持有产权份额”双顶,转入竞高标准商品住宅建设方案投报程序,竞得开发商仍处待定状态。
今年是执行“双集中”供地政策的第一年,在北京之前,长春、广州、无锡、重庆、杭州等地已完成首轮出让。目前来看,各地土地热度分化加剧。杭州超七成地块溢价率触顶,重庆近一半地块溢价率超50%。但首个公开竞拍的长春,首轮土拍的38宗土地中,有32宗以底价成交,2宗流拍。
北京首日竞拍竞争激烈
资料显示,此次北京首批集中供应30宗地块,建筑面积约为345万平方米,挂牌起始价达1035.81亿元,约占2021年宅地供应计划的33%。
地块共涉及12个区,其中15宗位于中心城区,建设用地面积约为73公顷,占比约43%;11宗位于多点及副中心地区,建设用地面积约为72公顷,占比约43%;4宗位于生态涵养区,建设用地面积约为24公顷,占比约14%。
为了更好地控制房地价格,此次出让结合相关宗地所在区域市场供求、功能定位等因素合理确定竞买条件和交易方式;建立“房地联动、一地一策”会商机制,精准调控;引入房屋销售价格引导机制,将价格引导前置到土地出让环节。
据悉,5月10日,北京共有12宗地块现场竞拍,总成交金额为516.19亿元,成交住宅用地规划建筑面积为102万平方米,相当于2020年全年成交住宅用地规划建筑面积的15.7%。具体来看,12宗地块全部达到预设地价上限后,进入竞政府产权份额或竞配建公租房面积阶段。其中,7宗地块因触及双顶,转入竞高标准商品住宅建设方案投报程序,分别为海淀区树村2宗地块、朝阳区王四营3宗地块、崔各庄1宗地块、豆各庄1宗地块。
出让文件显示,参加投报的竞买人需于现场竞价后第10个工作日提交投报高标准商品住宅建设方案申请书,包括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超低能耗建筑、依据技术应用和管理模式。
贝壳研究院高级分析师潘浩表示,北京首日竞拍竞争激烈,保证金总额高达1580亿元。但对大多数房企来说,根本拍不到地,资金短缺的房企只能观望。
“双集中”下土地溢价率趋稳
虽然北京成交地块金额触顶,但从溢价率来看,成交溢价率为7.7%,较此前设置的8.6%的上限溢价率有所下调。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表示,低溢价率将成为北京供地很长一段时间的主旋律。北京压制“地王”的态度非常坚决,根据地块位置的优质程度,在竞拍阶段分别对30宗地块做了特殊要求。
贝壳研究院日前发布的4月居住用地市场月报显示,4月全国351城住宅用地成交规划建筑面积累计同比下降8.4%,成交金额累计同比增速收窄至5.7%。全国351城住宅用地成交溢价率为19.3%,同比增长5.5个百分点。
CRIC数据显示,全国土地市场经营性用地成交建筑面积也降至13428万平方米,同比、环比分别下降42%和14%。
潘浩表示,5月至6月初将进入首批次集中供地高潮部分,而4月的集中供地只是试水阶段,全国住宅用地市场稳地价效果初步显现。
CRIC研究中心研究员马千里表示,受集中供地影响,多个房企土地储备告急。加之上半年企业现金流较为充裕,房企拍地积极性较高,刺激土地市场热度上涨。但整体来看,由于房企资金量受限,非热点城市土地价格明显稳定。热点城市土地侧调控方向由单纯的“控溢价”向“控地价、控房价”过渡,调控效果初显。
土地市场分化加剧
5月8日,杭州首批集中供地收官,两日成交总额高达1178.2亿元。成功出让的57宗地块中,有44宗地块达到封顶价,平均自持比例达16%。
重庆市辖区住宅用地“两集中”出让,46宗地块成功出让。其中,22宗地块成交溢价率超过50%,最高溢价率达到130%,平均溢价率为42%。无锡首批集中供地的16宗地块,成交总额为256亿元。
与上述城市不同的是,沈阳和长春相对较为冷淡。尤其是长春,平均溢价率仅为3.3%,大部分地块以底价成交,还出现了终止挂牌、流拍的现象。
CRIC研究中心研究员谢阳春表示,“分化”是行业规模增速放缓后的市场常态。从4月6个集中供地的城市来看,不同城市土拍冷热不均。
“同一城市内部也出现了分化。”谢阳春说,与无锡、重庆八成地块可比地价上涨不同,广州首次集中拍地中,可比地价上涨和下跌的地块分别占46%和54%,分化显著。其中,广州南沙、黄埔区还诞生了两宗新的单价地王,而增城、从化、花都等区域地块则以底价成交为主,且流拍的6宗地块均集中于此。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