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

节俭过年不失传统 大烩菜里年味儿浓

记者 孔晨

2月13日一大早,48岁的张艳珍便和丈夫、儿子装好年货,驱车前往位于裴村的娘家。

上午10点钟左右,当张艳珍来到娘家时,母亲卫小琴、父亲张志怀以及弟弟、弟媳已经在为午饭忙碌着。

“妈,中午就咱一家人,不用弄那么多菜,吃不完浪费。”张艳珍说。

“知道了,就弄几道凉菜,热菜就吃大烩菜。”卫小琴答道。

不一会儿,姜汁藕片、凉拌牛肉、皮蛋拌黄瓜、油炸花生米……凉菜就准备好了。接下来,就要开始炖大烩菜了。

对济源人来说,大烩菜并不陌生。它代表着过年的味道,也是童年记忆里的味道。张志怀支起铁锅,张艳珍系上围裙,等锅烧热,倒上食用油便开始忙碌。她先把葱、姜、蒜炒出香味,然后把切好的熟五花肉片下锅煸炒,随后把白菜、豆腐、粉条、海带丝、炸好的酥肉和丸子、木耳等食材下锅,翻搅几次后添足开水,盖上锅盖慢慢熬。“虽然看上去只是一锅简简单单的大烩菜,但是做起来还是挺麻烦的。”张艳珍告诉记者。

午饭时间到了,全家人围坐一桌开始吃饭。不一会儿,一锅热气腾腾的大烩菜便端上餐桌。

“我经历过饥饿,所以更懂得粮食的珍贵。现在生活条件好了,食物充足了,我们更要反对浪费。”让今年72岁的卫小琴至今难忘的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粮食异常短缺,她曾带着小弟,漫山遍野挖野菜充饥。如今,节约已经成为全家人的习惯。

“过去好面子好攀比,满满一桌子菜,最后大部分剩下了。现在论实惠讲节俭,在吃得高兴满意的前提下,尽量光盘不浪费。”张艳珍深有感触地说,勤俭节约的美德要传承下去。

大烩菜是过年的普通菜肴,承载着乡愁。一碗烩菜,盛的是美味,饱含的是浓浓的亲情。

2021-02-18 记者 孔晨 1 1 济源日报 c_62399.html 1 节俭过年不失传统 大烩菜里年味儿浓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