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惯了乡村的风景,你的眼中可能就真的没有了风景,而只有山水的灵气和文化的根脉。
那年秋天,还没有收拾完庄稼,村里的一群中青年汉子便要到城里去务工,一个18岁的小青年也硬要跟着去。老村长在村头路口拦住了他,要他赶快去河对岸两座土房子的“村小”参加考试,考上了就在那里教乡亲们的孩子们念书。他很不情愿地跟在老村长的后面去了。这一去,30多年没有回来,就一直在山村校园里陪护着一届一届的孩子们。20年前,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移民,他该随之搬迁到城市,可他放弃了,仍然留守在黄河北岸、太行南端大山里的乡村学校。乡村孩子心灵的发育和成长,乡亲们梦想的萌生与绽放,他感同身受;乡村曾经的环境巨变也在他关注的目光里移动;而乡村人的性格、乡村人的情味、乡村人在时代变迁中生成的自信与豪迈,让他倍感亲切,又倍感敬重。在一段长长的岁月里,他身处乡村的风景,深浸在乡村文化的醍醐里。
就是他,这个自以为身负责任,其实自不量力的人,要以“村小”老师为线索,讲一段乡村的故事。
乡村是一条大河,生生不息的故事翻腾着浪花,叮咚回响,漫过岁月朝向美好的前程奔腾。这条河从远古中来,孕育了农耕文明,又流淌着勤劳者的智慧、品格、期盼和希望,源远流长,不息不老。多少年来,似乎一直是朴野、沧桑的形象,因此,想要逃逸的梦想不断地滋生。现代化的一个时期,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乡村显得冷落、空寂,一时失去了往日浓烈的烟火气息,甚至让人感到乡村文化脉络的孱弱和危机。但是,乡村振兴战略正在实施,脱贫攻坚、小康建设、乡村振兴,看得见青山、望得见绿水、留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正在成为现实。国策给乡村振兴撑腰壮胆,现代化又把乡村推送到前沿。一批文化乡贤在努力奋斗,为乡村强壮元气,为乡村增光添彩。
乡村是一棵大树,每个人都是朴茂的枝叶,都有生动鲜活的故事。几十年的历史性变迁,乡村早已不是往昔的容颜,崎岖的小路被拓宽成平坦的公路,河上的踏石被修筑成人行拱桥,多少辈人居住的窑洞早已被楼房取代,阳光棚闪闪发亮。而更深刻的变化是村子里的人。在他们身上,已经越来越看不到祖辈留下来的贫困印记,也越来越看不到艰辛生活所带来的自卑、畏缩、懦弱和屈服。中国老百姓自强自信、乐观豪迈的精神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表现得强烈而鲜明。乡村不应该再以往昔贫穷落后的相貌出现在文学的视野里。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在乡村生活的每一天,他一直都感觉到乡村在召唤,在召唤着思乡的人,召唤着乡贤,召唤着时代的精神和亮色,也在召唤着无限美好的未来。他自知力有未逮,仍勉力为之,想把这“召唤”再现出来。他甚至不避讳记录和传声,就忠实地为乡村的普通人物记录,为新时代前进的步伐传声。
谨以此书献给敬爱的乡村教师,献给美丽乡村的建设者,献给奋进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