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医二十多年来如一日,埋头深耕杏林苑地,用医者的仁心和精湛的医术,为无数精神疾病患者点亮心中的明灯。
他是济源市精神卫生服务中心精神一科主任卢琦。
1993年,毕业于安阳卫校中西医结合专业的他,怀揣梦想,踏上从医路。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玉泉卫生院精神科创建之初,在缺少医护人员、场地不足、设备不齐的情况下,他主动申请建立了电针治疗室。没有指导老师,没有现成的教材,仅凭在校时学习的针灸知识和对事业的一腔热情,他全身心投入到了精神卫生事业中。
通过查找资料,阅读相关业务书籍,刻苦钻研,反复在临床上摸索,总结经验,他利用所学知识,成功救治了一位心因性瘫痪8年的精神病患者,使其能和正常人一样行走。其家属万分感激,送来了礼品和红包。他对之婉言谢绝:“医生治病救人,是职责所在。”
春去秋来,岁月更替。玉泉卫生院精神科逐步发展壮大,科室人员也在逐步增加,而他也由年轻的毛头小伙,变成了两鬓斑白的中年人。2017年,济源市精神卫生服务中心成立。该中心坐落于承留镇卫河村,距离市区较远。一些同事选择了留守市区,他二话不说,来到远离市区的新岗位继续从事精神卫生事业。因为这里有更多的患者和更艰巨的工作在等着他。
作为医者,在家庭和事业两难抉择时,他秉持了一个医者的大道,将患者放在了第一位。对于父母、妻子和孩子,他觉得自己总是亏欠的。每每提及家人,他黝黑的脸庞总有些动容。
作为医者,必有仁心。有一名患者年龄较小,病史却不短,其家属带着他辗转省内外多家医院求医,疗效都不明显。在心理压力、经济压力都亮起红灯的时候,他们找到了济源市精神卫生服务中心。看到孩子还小,未来的路还很长,卢琦努力劝说家属不要放弃,同时积极调整治疗方案,指导家属督促孩子配合治疗。经过一年多的精心治疗,这个孩子渐渐地由“暴力孩子”变成了“乖孩子”,能和其他孩子一样正常上学了。
2020年的春节,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根据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卫生健康委员会疫情防控部署要求,济源市精神卫生服务中心从各科室抽调精干人员参与组建隔离观察病房。他主动申请担任起隔离病房科主任一职,积极收治各种重急症患者。在工作中,既要防止新冠肺炎疫情的输入,又要快速控制患者的病情。为此,他舍小家,为大家,吃住在医院,驻守在病房,放弃了所有的业余休息时间,保障了科室各项工作的运行。
病人放心间,责任扛在肩。从医二十多年来,卢琦用心和每一位患者深入交流,真切感受着患者的痛苦,仔细分析病情,精准用药,努力追求最好的疗效。他所在科室的墙上挂着的一面面锦旗就是对他付出的最高褒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