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教育月刊

十三五,济源教育改革发展交出亮眼答卷

(上接第三版)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黄河路小学的发展变迁,正是5年来济源教育领域系统性改革的成果之一。

这5年,济源总揽全域发展之势,持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扎实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如一枚枚棋子,有力地落在改革发展的大局上——

围绕办学管理模式创新方面,提出开放式办学理念,通过强校带弱校、“名校+新校区”等方式,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构建发展共同体,办学水平提升整体。

围绕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等方面,推进办学体制改革。济源一中法人治理结构试点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成立了国际部,开启了国际化办学新征程。

围绕考试招生、课程内容、创新人才培养等内容,积极推进改革考试评价制度,“省考科目+市考科目”的中招考试方案更加完善,把音乐、美术列入中招考试的做法,受到教育部充分肯定;探索青少年校外教育新模式,入选“全国中小学研学旅行实验区”,被确定为“国家级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示范营地”。

围绕教师管理制度方面,持续创新教师队伍管理,成为全省首个入选国家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市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示范区的省辖市。

围绕教育监测评价机制、推进教育督导体制改革等方面,系统推进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三大功能全面强化。

改革,改到深处是活力;发展,深入内核是动力。5年来,伴随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取得的重要突破,教育战线激荡起蓬勃力量,教育发展巨轮被装上强大引擎。济源整体教育事业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服务发展实现青春迸发

11月20日,捷报传来。

在第六届全国医药行业特有职业技能竞赛中,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药学专业张诗雅等4名学生组成的参赛队脱颖而出,喜获佳绩。与此同时,在通往未来护理职业的道路上,张诗雅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理想。

青春扬帆起航,离不开学校的保驾护航。

为切实提高职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持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强化学生职业技能测评,推进“课堂教学项目化、学生学习实战化”教学改革,构建“四对接”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努力实现“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

与此同时,济源职业技术学院还先后与富士康、京东、华为、甲骨文、力帆、郑大一附院、济源市人民医院、济源市中医院等200多家企业或单位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建立焊接机器人应用技术研究中心、纳米材料应用大师工作室等协同创新中心,组建订单班、定向班20多个,为毕业生扫除就业障碍。学院每年为济源及周边地区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5000余人,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3%以上,社会满意度一直位于全国高校前列。

“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撑,做强实体经济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发展职业教育前景广阔、大有可为。”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的殷切期盼,也是时代发展的呼唤!

十三五时期,济源立足服务“工业强市、旅游富民、产城融合、城乡一体”发展战略,厚植人才优势,积蓄发展动能,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走出了一条特色化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

2015年,济源被确定为全省唯一的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2019年,济源完成职教资源整合,专业设置对接产业发展、课程设置对接岗位能力、实践教学对接企业生产、教育服务对接社会需求的“四对接”办学模式基本形成,“1+X”证书制度试点、双高计划等重大改革有序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企协同育人成效明显。

十三五期间,济源职业教育最大的成就就是培养了一大批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在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区域发展、服务脱贫攻坚、促进教育公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教育扶贫实现星火燎原

这组数据振奋人心:过去5年,济源在全省率先实施高中免学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在校大学生生活补贴,建立了全覆盖的教育资助体系,资助各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34532人次,资助总金额近8000万元,实现了“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庄严承诺。

数字背后,隐藏着无数动人的故事。

2016年夏天,大峪镇林仙村18岁的周金中面临第一次人生抉择。高中毕业的他刚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父亲就因突发脑溢血昏迷不醒。为医治父亲,母亲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到最后实在没办法,只好和周金中商量,让他放弃上学的机会。幸而,在一系列教育扶贫政策的帮助下,周金中成功入学。

寒门生贵子,白屋出公卿。教育改变命运的信念激励着周金中发奋苦读。如今,大学毕业后的周金中已在江苏一家企业顺利入职。对于未来,他有了更多自由选择的机会。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

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关头,“教育扶贫”的重要性越发凸显。为此,济源教育系统齐心协力密织控辍保学网,强力推进控辍保学工作,使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失学辍学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创新实施“双扶双千”计划,千名教师结对千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努力做到“扶贫扶志又扶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不光有学上,还要上好学。

农村的希望在教育,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十三五时期,济源以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为主要抓手,通过“特岗计划”“优秀教师支教计划”等努力补短板、强弱项,为贫困地区输送了大量优质师资力量。其中,“特岗计划”实施5年以来,济源累计招聘787名特岗教师,覆盖山区所有学校。

大峪二中位于济源西部偏远山区。2010年,李楠楠大学毕业后,成为这里的一名教师。“近5年,政府对乡村教育的支持特别大。”李楠楠向记者细数变化:除了基本工资还有生活补贴、农村补贴,每个月里里外外收入增长了近千元……

“眼下,全镇还新建了教师周转房,这让教师们更能安心在这里扎下根!”李楠楠说,党和政府的支持给了她坚守的底气和勇气,她要继续留在山区任教,让更多的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

乡村教师的获得感是乡村教育发展最好的注脚。在济源,无数像李楠楠一样的山区教育“守望者”,正用爱心和智慧,点亮乡村孩子的人生梦想。

千年潮未落,风起再扬帆。过去5年,济源教育的每一步前行,都增强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信心。未来5年,济源将在更加壮阔的时代舞台上擘画出新的教育图景!

2020-12-30 1 1 济源日报 c_60555.html 1 十三五,济源教育改革发展交出亮眼答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