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1月2日,示范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暨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工作座谈会召开。会上,人社局等5个部门负责同志就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工作作了经验交流。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积极营造尊才爱才的社会舆论环境,现将典型发言材料予以刊发。
近年来,人社局全面落实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关于人才优先发展和人才强区的战略部署,聚焦济源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产业企业做强做优现实需要、人才创新创业突出问题,坚持以产聚才、以才兴业,立足人社职能,加大改革创新,创新政策制度引才聚才,完善体制机制选才育才,优化环境服务用才留才,推动“智汇济源”计划相关普惠制加特惠制人才新政落地见效,奋力为济源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搞好人才服务。现将人社局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工作汇报如下:
完善人才机制,畅通发展渠道
一是完善人才开发机制。加大高层次人才选拔力度,“十三五”以来共推荐评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1人、省政府特殊津贴人员3人、省级学术带头人2人、省级职业教育教学专家1人和市级学术技术带头人25人。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支持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济源市绿茵种苗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先后成功申报建设“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4个省级全民技能振兴工程项目,争取省级奖补资金1320万元。大力开展职业技能提升三年行动,新增高技能人才3.1万多人,先后涌现出了“全国技术能手”济钢王洪杰、“中原大工匠”特钢金其福等一批高技能人才带头人。
二是完善人才评价机制。2018年,人社局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从下放职称评审权限、对基层一线实行政策倾斜、服务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降低职称评审门槛、拓展职称制度与职业资格制度渠道的贯通等5个方面,制定落实突破性政策措施。为破解基层留人难、评审难等问题,人社局完善基层职称评审“定向评价、定向使用”政策,加大爱岗敬业表现、实际工作业绩等评价指标权重,把基层工作服务经历作为高级职称评聘必备条件。对教育、卫生、工程等行业职称实行总量控制、备案管理,健全主管部门、行业专家等参评机制和评审监管机制,有效发挥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目前,济源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12341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74人、副高级职称2545人,中级职称5502人、初级职称4120人,高、中、初级结构比例为22:45:33,结构更加合理优化。同时,打通了职业资格与职称任职资格贯通渠道,开通了技能人才参加专家评审和公务员考录路径,建立了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员职业发展贯通机制。
三是完善人才流动机制。开辟职称评聘“绿色通道”,对各单位引进的国内外高层次人才、业绩特别突出的拔尖人才和基层一线急需紧缺人才,可不受单位专业技术结构比例和岗位数额限制,评聘相应专业技术职务。2016年以来,先后破格评聘专技人才3人。
创新管理方式,激发用人活力
根据省人社厅深化人才人事领域“放管服”改革部署和政策规定,结合示范区实际,加大改革探索力度,不断扩大用人单位选人、用人、评审自主权,持续激发人才活力,更好发挥人才创新创造作用。
一是推动选人自主。指导教育、卫生等系统采取人员计划总量控制和单位选人自主的工作方式,支持济源市人民医院开展公立医院员额制管理,对济源市人民医院、济源职业技术学院等单位引进的“高精尖缺”人才实行实时申报、及时办理。扩大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自主权,率先下放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济源一中、济源市人民医院等单位副高级以上和免费师范生等人才招聘权,实行结果备案管理。
二是推动用人自主。动态调整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对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试点——济源一中实行“制定岗位设置方案”“设置岗位标准”“确定岗位类别和比例”“确定专业技术人员主副系列岗位和最高等级”“确定岗位设置方案变更”“决定人员聘用”等“6个自主”。
三是推动评审自主。全面下放济源职业技术学院职称评审权,中小学教师职称由教育系统自主评审。在豫光金铅和中原特钢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试点,鼓励支持企业自主评聘技能人才,有效解决“用的评不上,评的用不上”等难题。
用好平台载体,吸引集聚人才
一是积极协同开展招才引智。2012年以来,积极参与济源事业单位引进人才工作,先后引进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247人,其中研究生164人。“十三五”以来,组织指导事业单位累计招聘工作人员1170人。事业单位人员参照机关享受全国文明城市奖、平时考核奖等工资福利政策,及时落实义务教育教师教龄、班主任津贴和乡村补贴等倾斜性政策。机关事业单位在工资待遇方面高于周边地区,有效增强了人才招聘吸引力。2018年以来,连续组织参加三届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积极开展线上线下招才引智、柔性引才等服务,提供人才需求岗位4100多个,各类人才签约1500余人。大会期间,会同科技局、工信委等单位举办了院士中原行济源对接座谈会、高技能人才招聘专场活动和示范区开放创新暨招才引智专场会议等。
二是积极参与制定人才新政。2018年以来,按照《中共济源市委济源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济源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意见》(济发〔2018〕3号)等文件精神,会同党工委组织部等部门在青年人才储备、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等方面联合出台人才新政,同步抓好配套措施落实、人才政策宣传、部门联动推进等工作。
三是大力实施“三支一扶”计划。会同编办、财政等部门,围绕基层对农业、教育、医疗和扶贫人才需求,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建功立业,给予编制、补贴、公务员定向招录等方面支持。2011年以来落实编制岗位275人,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225人,占比81.18%。
优化人才服务,切实保障权益
一是规范人才服务。建立完善人才管理服务权责清单,清理规范人才招聘、评价、流动等环节中的行政审批和收费事项,推动人才服务公开透明高效。
二是开辟绿色通道。对公开招聘、人员调动、岗位聘用、工资待遇、社会保险等相关人才人事业务,理顺衔接机制和经办规程,抓好联审联办、“一站式”办结。为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报到、就业介绍和人事代理等方面提供“一条龙”服务。2018年以来累计接收服务大中专院校毕业生3000余人。
三是保障人才待遇。2018年以来,认定高层次人才7人,按层次兑现了奖励补贴、薪酬待遇等;认定青年人才628人,其中事业单位357人、企业271人,按学历分本科487人、硕士136人、博士5人,共发放生活补贴570万元,形成了较大的招才引智比较优势。
近年来,人社局在服务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和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面临着一些矛盾和问题,比如,人才资源总量和人才结构分布与创新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仍然突出;人才激励、评价机制亟需大胆突破;事业单位人事薪酬制度改革仍需深化;人才人事服务管理理念转变不到位,部门间沟通协调、政策衔接和联动落实上有短板。
下一步,人社局将按照示范区党工委加强人才工作决策部署,深入实施“智汇济源”计划,坚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在优化人才开发使用、做细人才服务保障、加大招才引智力度等方面精准施策、协同配合,为高质量高水平建设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强化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