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今日要闻

幸福“陀螺”转出好光景

记者 史丽娜

花一样的花园村。王虎军 摄

驻村第一书记石军朋(左一)带领记者采访。苗慧玲 摄

村民在钢丝绳索具加工基地认真工作。刘培琳 摄

“沙、沙、沙……”一声声颇有节奏的扫地声,划破了花园村凌晨4点多的静谧,唤醒了这个群山环抱的小山村,开启了赵秀兰崭新的一天。

“早点起来干完活,还能忙活点其他事儿!”赵秀兰嘴上说着话,手上的活儿却一点儿也没耽误。初见赵秀兰,怎么也没想到,这位农村妇女的柔弱肩膀,竟撑起了家里的一片天。

38年前,赵秀兰的丈夫李学川失明,生活的重担一下子落到了她这个弱女子身上,守着家里的一亩三分地,日子过得紧巴巴的。2014年,赵秀兰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村干部一心想着如何让我家脱贫,我虽然文化程度低,但也决不能拖全村的后腿。只要能挣钱、有活干,我就有使不完的力气。”说这话的时候,赵秀兰微驼的腰板挺得直直的。

村里为赵秀兰找到了适合她的益贫岗——村内保洁,每月能领1000元。赵秀兰很敬业,每天早早起床,认认真真地扫地。

接送孙女、照顾老伴、完成保洁工作之余,赵秀兰就像转个不停的“陀螺”,一刻也闲不下来。平日里,她挤时间到村里引进的农业项目花语季公司拔草、疏花、疏果;秋天,她到山上摘柿子,做柿饼,卖柿饼;冬天,她到山上拾柴火……“忙起来好啊,忙日子才有奔头!”赵秀兰笑着说。

人勤“春”来早。2018年,赵秀兰家脱贫,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家里的院子,被她收拾得干净利落,应季的蔬菜随吃随摘,崭新的栏杆扶手让失明的老伴活动更方便……

记者一行走进她家时,赵秀兰正在自家院里的小菜园里忙活,老伴坐在门口和她聊天。听到有记者来采访,李学川很动情。“我的眼睛虽然看不见,但我能感觉到家里的变化,谢谢党和政府带给我们的温暖和帮助。”

赵秀兰在一旁听着,不时抬手抹去眼角幸福的泪花……

在花园村采访,记者发现这里的贫困户多是大忙人,家里根本见不到他们的身影,他们一个个像转个不停的“陀螺”。

下午两点多钟,村委会主任曹卫国打电话找曹小旦时,他正在娲皇谷度假村的山上铺路。“平时在村里很少能见着我,我主要是在那边打工,那边不忙的时候才来这编钢丝绳,编一天能有一百来块钱的收入哩。”临近太阳落山,在花园村钢丝绳索具加工基地,记者终于见到了曹小旦。2018年已经摘下贫困帽的曹小旦编起钢丝绳来,手脚齐用、动作麻利,一看就是经验十足。

(下转第二版)

记者手记

扶贫先扶志。花园村一个个转得欢的“陀螺”,让我们感受到“扶志”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已经渗透到了大家的血液里,践行到了实实在在的行动中。

花园村精准施策,依托自身在特色农业种植和美丽乡村领域的资源优势,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找门路、找出路,让贫困户尽享产业发展红利,激发了大家稳定脱贫的内生动力,真正“忙”起来,稳定“富”起来。

村庄档案

花园村位于邵原镇镇区东北方向6公里,2014年被确定为省级贫困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3户86人,2018年底贫困户全部脱贫,达到“一低五有六通”标准,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突破10万元,实现贫困村摘帽。

近年来,花园村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特色民宿、养殖业、蔬菜制种、货运业等产业遍地开花,村民们各展其能。这个昔日里的贫困村,如今基础设施完备、经济文化活跃、村民生活幸福。

2020-08-17 记者 史丽娜 1 1 济源日报 c_54822.html 1 幸福“陀螺”转出好光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