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很多人都阅读过东晋大文豪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是陶老先生对桃花源景象的描写。没有想到,今年桃花盛开之时,我也遇到了一处桃花源。不过,我认为此桃花源,更胜似陶渊明的“桃花源”。
那天阳光明媚,春和日丽,我们一行人来到承留镇的花石村,因为花石村的桃花节即将在此开幕。
开幕式结束后,我们便急不可待地涌向了桃园。只见醉人的桃花在春风里轻轻荡漾,桃树之上缀满了朵朵桃花,有盛开怒放,有含苞带蕊,红的像霞,粉的如腮,白的似雪……唯有锦绣之花开满桃树,却不见绿叶陪衬。“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放眼望去,山岭上姹紫嫣红,满园里尽是妖娆,远观近瞧,皆似天上落下的片片彩霞。“娉婷红粉歌金缕,歌与桃花柳絮听”,桃花散发的阵阵清甜,沁人心脾,清香四溢。沉浸在如此壮观的花海美景里,实在令人叹为观止!美景还没看够,桃园里又开始上演美轮美奂的情景剧《七仙女下凡》与《桃园三结义》。人面桃花,交相辉映;笑语欢歌,春意融融。“花红有意含笑待,赏者围树不言归”,一行人不禁慨叹,眼前的桃花美景,恐怕是东晋大文豪陶公也未曾见过!
在令人陶醉的美景之中,陪同我们采风的花石村委会主任聂敏正还讲述了当地的神奇传说和精彩故事。他浓重的方言,飘着乡土的风味,冒着泥土的热气,闪烁着田野里露珠的光芒,在采风人群中不时激起阵阵开怀的笑声。
据聂主任介绍,花石村共有204户、813人,2018年全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32万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余万元。多年来,该村先后获得了“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全国生态文化村”“河南省十佳美丽乡村”“省级生态文明示范村”“河南省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市级生态文明村”“济源市人居环境达标村”“济源市人居环境示范村”“济源市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等众多荣誉称号,村党支部也荣获了“河南省‘五好’村党支部”“济源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2015年,花石村被确定为“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国家级和“农村林业股份制改革”市级试点村。此后,他们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一大批农业项目,不仅种植了大面积的桃树林,而且建设了“南山森林公园滑雪场”和 “南山森林水上乐园”,打造了草莓种植基地,开发了占地1200亩的南山梅园项目,举办了大型灯盏、打铁花、实景情景剧《愚公移山》演出等文化活动。如今,他们正在大力发展农村的旅游经济。聂主任说,村里人为了发展,也是拼了——党员聂济法,长期吃住在山上,免费看护梅园一个多月,从来不提个人报酬。在建设滑雪场期间,村里10名党员,夏天冒着酷暑高温,冬日顶着寒风冰雪,吃在滑雪场,住在工棚里,天天赶进度,日夜连轴转,没人叫苦,没人喊累。党员李天顺,由于起早贪黑工作,劳累过度,在滑雪场门口遭遇车祸,不幸瘫痪,至今还坐在轮椅上……我们望着满山绚丽的桃花,听着聂主任一路的讲解,感触颇多。
在观赏桃花之后,聂主任又把我们领进了他们的村庄。只见整个村庄规划建设得整齐别致,一排排、一行行农家小院错落有致。有仿古建筑,有现代民居,多种多样,各有特色。我们随机走进了一户人家,迈入家门,首先跃入眼帘的是院中三盆两人高的花树。其绿意盎然,花红似火,让人顿时便觉得满院生机勃勃。进得房屋,看到屋里摆放的沙发、桌椅等物品,没有一点想象中农村人家破旧的样子,简直就和城里的一模一样,甚至还好于一般的城里人家。出了这户人家,又走了数步到胡同口,见两位老人坐着闲聊。就问其中一位坐轮椅的大娘高寿,大娘告诉我,她今年87了,前两年走路不便,家里就给她买了轮椅。旁边的那位大娘插口道:这老太太享福着哩!你们来俺村看看,这路修的、这房盖的有多好啊,不少人家还买了小汽车呢。现在,俺们乡下人不比你们城里人活得差哩!看着两位老大娘一脸幸福的模样和神采奕奕的脸庞,我突然生出一种莫名的感动。
《桃花源记》中讲:“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在陶渊明的眼中,这些人在宛如仙境的“世外桃源”中生活得悠然脱俗,自享其乐。但现实中,哪有这样的地方?!我相信,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这个愚公故乡的花石村,如果没有村民发扬愚公移山精神,不断进行新农村建设,何来美满幸福的生活?
短短半天时间过去了,我们即将告别“门前半亩池塘,房前几株桃花”的花石村。在车上回看着越来越远的村庄,脑子里突然跳出一首打油诗来:
桃花源中桃花仙,
桃花仙人在身边。
俯首告慰陶园公,
花石堪比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