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副刊

一条远赴大海的河

◆安安

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那么,一条执意要远赴大海的河,应该算是最有志向的河水了吧!

济水,就是这样一条神秘、执着而清冽的河流。

这也是涓涓济水能与长江、黄河、淮河并称“四渎”的魅力所在。

世人对此多有疑惑。唐太宗李世民就曾非常不解地问他的大臣许敬宗:“天下洪流巨谷不载祀典,济水甚细而尊四渎,何也?”

许敬宗这样回答:“渎之为言独也,不因余水独能赴海也,济潜流屡绝,状虽微细,独而尊也。”说济水虽然细微,但是能独流入海,这种不达于海誓不罢休的顽强精神,就是它始终位列“四渎”的原因。

如今,江河淮“三渎”,仍不舍昼夜地活跃于神州大地,唯独济水,悄然隐匿于历史的深处,只在雄鸡版图上腾起一串凝固的浪花:济源,济南,济宁,济阳,济阴……

然而,就算是消失得只剩下雪泥鸿爪,我们依然无法忘记济水的神韵。

济水之源出自王者之屋。

从济源城西行约30公里,即可抵达《列子·汤问》中愚公的家乡王屋山。1945年6月11日,愚公移山这个寓言故事,被毛泽东主席从历史典籍中提到中共七大的闭幕式上,激励全党要挖掉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两座大山。

一峰突起,群峰伏拜。王屋山显示的,的确是唯我独尊的王者气概。《尚书·禹贡》记载:“以其山形若王者之屋”而得名。难怪王屋山自古以来一直被道家尊为神圣之地。

王屋山主峰天坛山,其西崖下有太乙池,池内盛着由王屋山上的云气化成的琼浆玉液,古称沇水。据说,这便是济水之源。

这样高洁的出身,自然怀揣非凡的理想。济水的追求,就是要千里迢迢归大海。

然而,山高路远,阻隔重重。济水,要以怎样的刚强和智慧,才能守身如玉、抵达远方?

《尚书·禹贡》记载:“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 说的就是济水横穿黄河,三伏三现,最终归入大海的追梦之旅。

站在济渎庙东侧的珍珠泉边,盯着水下无数个泉眼儿轮番表演,直直地向水面弹射出一颗又一颗透明的“珍珠”,我的脑海里似乎也在“咕嘟咕嘟”地冒着泡儿,无法平静。

济水,从海拔1700多米的王屋山上潜流至此,难道不是为了守护太乙池里那一泓清泉的本色么?可是这才行了70余里,通往大海的路还远着呢!

济水继续东流。

大气磅礴的黄河拦在面前,邀请济水一同前往大海。倔强的济水,不愿与浑浊的河水同流,可又无路可走。

无奈之下,济水又一次选择潜流。

宋·文彦博《题济渎》诗云“远朝沧海殊无碍,横贯黄河自不浑”,该是对济水最高的赞赏。

济水从黄河南面的荥泽溢出后继续东行,时隐时现,百折不回,历经2000多里的路程,终于入海。

山水相依。源于王者之屋的济水,该是带着王屋山的嘱托踏上理想之路的吧!然而,由于地理变迁,从西汉以后,济水就开始慢慢枯竭,直到被黄河侵占其河道。

到了隋代,济水早已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只剩下时断时续的一股细流。然而,济水奇特而隽永的形象实在让人无法忽视。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开始修建的济渎庙,更让济水成为后代皇帝和世人心目中的图腾。

“位尊四渎泽华夏,福泽千秋济众生”,是济渎庙山门上的一副对联,突出的是济水的地位与功德。

白居易“自今称一字,高洁与谁求;惟独是清济,万古同悠悠”,则是对济水清洌品质的赞叹。

置身于济渎庙“甲”字形的独特布局中,品味着“金龟探海”的意境,凝视着北海池几百年来的静水流深,想象着济水洁身自好、孤独前行、一心一意归大海的壮举,我不禁百感交集。

世人都说济水消失了,只剩下了源头,然而我却在想,济水真的消失了吗?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济水自王屋山东流,有时隐伏于地下,至济南冒出地面而成诸泉。”

这真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不过,依济水神秘莫测的性格,完全能够做到。

或许,济水又施展了其潜流地下的本领,一路神不知鬼不觉地入海了?

致敬,济水。

2020-07-10 ◆安安 1 1 济源日报 c_52911.html 1 一条远赴大海的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