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离林山村不远,同属王屋镇。然而,少小离家,对家熟知,对林山较陌生,印象中好像去过一两次,但不知具体方位。
老公和林山有缘。那年四月,他出差安庆,被提前召回,到林山村扶贫。
去了林山,他便很少回城里的家。即便是在家休息一天,他也是不停地接电话,等于换了一个办公的地方,来处理或大或小的事宜。
我对林山的认知,完全是从他的电话中来的:林山村共有770人,6个居民组,43个自然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4户。贫困户都有谁,哪一年为村里修的路,哪一年为村里接的水,谁和谁是亲戚,谁和谁有矛盾,谁需要解决一些什么问题,还有谁和谁今天吵架了,等等,我都知道。
这些琐碎的事,听得多了,烦躁就越来越多,会时不时地对老公发脾气。有一天,老公让我看他手机里的照片。我看着看着,心情逐渐平息下来。一张照片,一直在我的心中萦绕。照片上的那个贫困户手端半碗白米饭,米饭里放了几根辣条。我一时不知所措,赶紧问老公:“他就吃这个?”老公点点头。沉思了一会儿,老公说:“村里人不容
易,尤其是对于贫困户,我能帮多少就帮多少。村里的人给我打电话,事无巨细,都是对我最大的信任。我不能只做大事,不管小事啊。”
那天,无意间,我走进赵守贤家。老公与他的家人攀谈,了解脱贫后的情况。我四处环顾,只见灶火上正煮着冒热气的萝卜丝,说是煮好后晾干,吃的时候更方便。这个家,四间砖房,虽简陋,但也整洁。
我坐了下来,和他聊聊家常。他家有五人,一对老夫妻,还有儿媳和孙子、孙女。老夫妻70多岁,多病缠身,前几年被定为贫困户。多方沟通协调后,老夫妻俩享受到了一些政策,儿媳和孙子有了公益岗,孙女享受义务教育扶贫政策。老夫妻你一句我一句地说着。他俩说得很高兴,我听了也很欣慰。
林山的冬天,冷得刺骨,那种扑面而来的冷,一下子浸入到了体内,冷到骨髓里,寒战都打不出来。太阳的光芒像穿不透林山的寒冷,村子里还铺盖着厚厚的雪,地面结着厚厚的冰。屋子里,虽然开着暖气,电热扇摇着热风,但是那个红色水桶里还是结了冰。老公被这样的寒冷“逼”回过家。记得那是夜里两点多钟,敲门声传来,电话也响起来,我赶紧打开反锁的门,老公随即进来,身上还哆嗦着,说山上太冷,赶紧睡一会儿,早上还得赶回村子里。说完,进屋倒头就睡着了。
前年春天,我成了帮扶联络员,自嘲是半个扶贫人,去村里多了,就理解了老公的辛苦,也了解到了贫困户的不易。一有空,我也到林山村里帮助他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这也为我后来扶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今的林山村,路通了,水通了,贫困户也一个个脱贫了,旅游驿站已建起,旅游产品也马上入住,等等。反正他的心已被林山人民暧化了,临近春节前几天,不断有村民问他:你啥时回城里?回家时你捎点自家蒸的馍。也有人说:“我家炸有麻糖,给你拾点。”春节前夕,他“逃离”了林山村,但还是被老杨头“计谋”一回,捎回了几个馒头和几根麻糖。
三年了,他的心已在林山,对林山比我这个家乡人更深情。据说他的扶贫期限到了,错过了期限,仍没有返城,许是下一年吧。他无怨,也无悔,应是默许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