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该站1999年11月建成投用,20多年来,向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实时、准确传输有效监测数据上百万个,为国家水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竭尽全力的服务
为了黄河中下游群众的用水安全,监测人成了水质安全和环境安全的“守望者”和“吹哨人”。
在今年初的疫情阻击战中,济源生态环境监测人用一个个真实的监测数据,为做好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他们告诉记者,因为自己是监测人,再大的风险,也必须上,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
沁河水质自动监测站,是一个让人记忆犹新的地方。
“那里位于济源与山西交界的地方,距离济源城区单程最少有100公里,都是盘山公路,道路崎岖,每去一次,都让人难忘。”
“如果遇雨雪恶劣天气,需要乘坐火车赶往监测站。下火车之后,还要走两公里的山路,小心翼翼地徒步穿越黑漆漆的山洞。”
监测人常常调侃自己,不是在监测站,就是在去监测站的路上。
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工作,是环境管理的“顶梁柱”之一。谈起环境保护,很多人不陌生,但其背后环境数据监测工作的艰辛,却鲜为人知。
无论风吹雨打日晒,济源环境监测人员都要出外勤到企业、河流、出境断面等处采样。在遇到突发环境事故的时候,他们还得保证随叫随到。
在济源生态环境监测战线上,他们扛着监测仪器,背着采样器皿,穿行于大街小巷,奔跑于溪沟草丛,第一时间将采集样品送回实验室。
“既然在监测这个岗位上,就要做好服务,保护黄河无恙。”被人称为济源监测技术“探索者”的赵小学说道。
“危难之际,监测人更应守土有责。疫情期间开展水源地水质监测时,很多地方因为封村,我们要绕很远的路才能到现场采样。虽然累点儿,但为了大家的饮水安全,心也是暖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监测人员说。
越是危急时刻,越是要往前走,这个时候拼的是勇气,考验的是监测人的智慧和毅力。
“能肩负这样一份责任,苦点儿累点儿都值得。希望母亲河能够年年安澜、时时健康。”这是济源生态环境监测人的心声。
济源示范区生态环境局局长成铖说,生态环境监测是专业性强的工作,也是一项单调、枯燥的工作,但他们发扬新时期生态环保“铁军”精神,不怕苦、不惧险,当好“侦察兵”,做好“分析师”,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确保黄河真正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