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书田半亩

拨开天目烽烟的迷障

——评《摇晃的天目山》◆张抗抗

30万字长篇纪实文学《摇晃的天目山》,记述了1937年至1945年间,浙江天目山南北及杭嘉湖地区抗日斗争的真实状况。该书的出版,填补了东南前哨抗日战争史的空白。

作者张白怀是我的父亲,一位老报人,浙西抗战的亲历者。

天目山位于浙江临安境内,古名浮玉。天目山地貌独特地形复杂,峭壁突兀,怪石林立,峡谷众多。1937年抗战初期淞沪大血战80天后,日寇在杭州湾北岸的金山卫等地登陆。国民党军队向天目山地区移动。但由长兴窜犯泗安、广德的日军一个旅团,竟尾随向天目山追击。告岭为天目山一部分山峰的名称,顶界线称为羊角岭。如果告岭、羊角岭天险不守,日军即可直下于潜、分水、桐庐,浙赣线将可能沦于敌手。国民党军队当机立断,回头强烈反击,迫使日军反追为退,受阻于天目山屏障。这是天目山在抗日烽烟与战火震荡中,第一次“摇晃”。

第二次“摇晃”发生于1943年10月,日军以一个连队加山地装备特种部队,对天目山地区发起进攻,满以为天目山唾手可得,结果又一次被国民党军队击败溃逃。1944年秋,日军为防止美军在浙江、福建方向登陆,确保南京上海杭州三角地带“安全”,先后占领温州、福州等要地,国民党军队纷纷西撤。遵照中共中央关于开展东南沿海抗日斗争、准备实行战略反攻的指示,新四军第一师师长粟裕率师渡江,在浙江长兴建立苏浙军区,确定了向天目山敌后进军的部署。而国民党连续调集重兵企图聚歼,新四军部队被迫进行了三次反击战役,巩固并扩大了苏浙皖边抗日根据地。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根据国共重庆谈判的“双十”协定,根据地的八路军新四军奉命北撤。巍巍天目山,在战火烟硝中又一次成为历史风云的见证——“摇晃”一词,实际上隐喻多种政治力量此消彼长。天目山经历了第三次“摇晃”之后,国民党政权实际上也开始“摇晃”,终至四年后倾覆……这是作者历经了大半个世纪浓缩、沉淀的特殊历史记忆。

《摇晃的天目山》一书的显著特点是:以客观而复杂的人物、事件,揭示出浙西地区八年抗战的历史。该书分为上中下三部——上部“不屈的杭嘉湖”,记述杭嘉湖地区民间抗日武装的成长壮大;中部“东南前哨”,描述了中共地下组织领导天目山地区军民抗日武装的战斗史;下部“摇晃的天目山”,讲述了国共斗争中浙西国民党政权溃败的结局。全书故事密集、史料翔实、人物生动,思想性与可读性相得益彰。

该书以民间抗日爱国志士为主线,写出了不同阶层的人物在救亡的时代背景下,勇于献身不惜牺牲的精神气象。中共浙西地下组织,根据中共中央“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进步,反对倒退;坚持团结,反对分裂”的方针全面展开活动。这是贯穿全书的副线。书中细致描述了一批进步青年,在抗战的腥风血雨中追求真理历练成长的心路历程。该书还用了相当篇幅,记述了国民党军队在天目山第一次、第二次保卫战中立下的功勋。可以说,《摇晃的天目山》是目前已经出版的历史读物中,唯一一部记录了东南抗日前哨国共两党从合作到斗争的珍贵文献。

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对20世纪上半叶那种复杂对峙、进退反复的时代背景,已是知之甚少。而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对于抗战历史的了解,大多来自“文革”前的教科书及小说、电影作品,对战争的了解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战争关系到每一个人的生死存亡,在摧毁性的炮火与屠杀面前,看似卑微渺小的生命都留下了属于自己的生命轨迹。也许重要的并不是记忆或遗忘,而是什么样的记忆和遗忘。

《摇晃的天目山》有其独特的史料文献价值。我们不应当重复同一种模式的记忆,而应当开掘更多个人化的历史记忆。

2019-12-10 ——评《摇晃的天目山》◆张抗抗 1 1 济源日报 c_41628.html 1 拨开天目烽烟的迷障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