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小学读写现状调研报告(2019)》发布。报告显示,虽然有接近九成的受访者对阅读感兴趣,超过九成的受访者对课外读物感兴趣,但近七成中小学生每天阅读时间低于一个小时。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每天阅读时间不足一个小时的学生明显增多。
阅读能力至关重要,有人说,最好的学区房其实就是家里的书房。诚哉斯言。对于中小学生来说,阅读不仅能开阔视野,还能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提高认读水平和作文写作能力。好书还是益友,与益友相伴,有助于中小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格。孩子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也为培养终身学习能力打下了基础。即便是从考试升学的功利角度来看,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和能力也大有裨益。中高考改革都在加强对考生阅读能力的考查,对考生阅读速度、广度、深度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九成受访者对阅读、课外读物感兴趣,但是七成受访者阅读时间不足一小时的现状令人感到尴尬。这也引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孩子的时间到底去哪了?
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一方面是校内课业负担重,大量机械性、重复性作业挤占了学生的阅读时间。虽然各地都出台了政策,试图通过控制作业数量、时长的方式减轻中小学生负担,但是操作难度较大,实际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另一方面则是各种校外培训班把孩子剩余的时间占得满满当当。日前,《2018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体育与健康监测结果报告》发布,结果显示,四年级学生仅两成睡眠充足,达到了小学生日均睡眠时间10小时的标准,比2015年下降了8.5个百分点,而八年级学生睡眠时间9小时及以上的比例为19.4%。校内校外负担双重叠加,孩子睡眠时间都无法保障,课外阅读时间更是无从谈起。
更何况一些家长对于孩子课外阅读仍然抱有偏见,认为孩子读课外书是不务正业,会耽误学习、耽误升学。在这种情况下,中小学生阅读时间无法保障,而且随着年龄增长,升学压力加大,阅读时间被进一步挤压也就在所难免。
所以,改善中小学生阅读状况,最关键的是把时间还给学生。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既是教育“基本功”,也是评价减负效果的一个维度。另外,家长、教师也应该改变对课外阅读的成见,尤其是摒弃急功近利的教育观。阅读的效果虽然不能直接体现在考试成绩上,但对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长远的意义。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阅读问题上,其榜样作用尤为重要。很多家长在家里捧着手机看,却要求孩子阅读,其实是为孩子做了不好的示范。家长应放下手机,以身作则,给予孩子更多的陪伴。同时,我们也呼吁学校和社会打造更多适合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空间,加强书香校园、书香社会建设,为中小学生阅读创造更好的环境。
杨三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