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品鉴

针线筐:装满母亲的生活哲学

文/图 本报记者 杜婷婷

张素珍的针线筐

“这个针线筐是我母亲张素珍出嫁时的嫁妆。每次搬家,我们家都要丢掉一些废旧物品,但这只针线筐,却一直被母亲带在身边。”10月9日,记者来到坡头镇店留村村民周秀菊的家里,看到屋子里静静地放着一个针线筐。这个针线筐如脸盆大小,里外都刷了深红色的油漆,看起来端庄大方。

周秀菊告诉记者,自从她记事起,家里缝缝补补都离不开这个针线筐。她母亲的针线筐里装着各种各样的扣子、线团、碎布头、剪刀、顶针、针锥等缝补衣服、做鞋垫和鞋底的东西。针头线脑,都是她母亲的宝贝。

每当夜晚来临,张素珍忙完厨房里的活,就坐在床边开始了缝缝补补。圆形木桌上的煤油灯亮着,周秀菊紧挨着母亲坐下,双腿垂在床沿边,借着灯光认真地看书写字。几十年的光阴,张素珍不仅要下地劳作,回家还要做饭、洗衣、喂猪养鸡,忙得像个停不下来的陀螺。可无论白天还是黑夜,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她就会端出针线筐为家人缝补。针线筐无声地守护着这个家庭,见证了一个家庭在时代大背景下的巨大变化。

张素珍出生在20世纪30年代,是从苦日子里走过来的人。她从来没有上过学,但却有许多类似“节约为本”“勤俭持家”等口头禅。在子女的心目中,这是百听不厌的生活哲学。周秀菊说:“母亲常教导我们要节俭,要珍惜幸福生活。”

日子过得再紧也不能紧了孩子的教育。周秀菊回忆说,当时她家很穷,但是张素珍坚持让子女们都上学。“交学费的钱不够,就找亲戚借。有一次临开学前才凑够了2元钱,给我交上了学费。”她说。

艰苦的年月,张素珍的针线筐里放的最多的是各种颜色、各种质地、大大小小、形状不一的布头。它们整齐地摆放在针线筐里,旁边放置着捋顺、归置好的线头。“母亲的手很巧,手工活很精细。我现在还记得她把一些颜色鲜艳的布头拼在一块,用最结实的线给我做了一个花书包,细长的蓝色布条做成了书包带子。这个用心意做的花书包既结实又美观。”周秀菊说。

“后来,母亲年纪大了,眼睛不好,但她依然一有空就拿出针线筐缝缝补补,总是闲不住。她的一双袜子穿了几年,补得没法再补了也舍不得丢。”周秀菊说,老人一辈子节俭惯了,家里那些烂布条都舍不得扔,有时她们偷偷扔了些,老人知道了,还要说几句。

受过寒冬的人最珍惜太阳的温暖。周秀菊说:“尽管这些年生活好了,但在母亲眼里,还是‘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一世穷’。子孙们给的零花钱,她用手帕里三层外三层包得严严实实,放在贴身口袋里,一分钱也不舍得花。”

钱不舍得给自己花,但是老人自有她的用场:孙子上学给一千,逢年过节后辈来看望,至少也要给一二百。老人说,做长辈的,就要多帮衬小辈。

两年前,张素珍去世了。整理旧物时,在母亲生前居住的屋子里,周秀菊看到了历经岁月沧桑的针线筐已经落满了厚厚的灰尘,就小心翼翼地把它拿出来简单清理了一下。周秀菊说,看到这个针线筐,她的脑海里就自然浮现出了母亲缝补衣服时的情景,想起了母亲朴素的生活哲学。

一枚旧书签、一张老照片、一本老书……不一定价值连城,只要它在你的生命中有特别的意义,都是宝贝。《宝贝收藏故事》专栏,和大家一起欣赏藏品、分享藏家的收藏故事,并欢迎诸位方家来稿、指点。如果你有宝贝和故事,请拨打电话18639116378或17639114889与我们联系。

2019-10-11 文/图 本报记者 杜婷婷 1 1 济源日报 c_37211.html 1 针线筐:装满母亲的生活哲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