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是人生重要时刻的见证,每张照片都承载着一段回忆。从前,人们拍照只能到照相馆,如今随着可拍照手机的普及,人人都可以是摄影师了,而照片也早就从黑白照时代迈入了色彩缤纷的摄影时代。随着照相馆独步摄影天下局面的一去不复返,老式相机越来越难得一见,而济源的一家照相馆至今仍保存着一架老式的木质照相机和几个老式胶片相机。
9月18日,记者在这家照相馆内见到了69岁的刘师傅。从事摄影40多年,刘师傅用镜头记录了时代的变迁。
1976年,当兵回来的刘师傅到济源一家照相馆当学徒。“那时候,我没有学过照相,也不懂什么是照相。后来,经过亲戚推荐,我去照相馆工作。刚开始的时候,我还不能马上学习拍照,而是被安排到暗房学习洗照片。每天一进暗房就要待一天,但我更喜欢学照相。”刘师傅说。凭借自身的勤奋和努力,不到两年时间,刘师傅就能独立给人拍照了。
刘师傅告诉记者,过去照相的程序很多,要先在暗房装胶片,装好胶片后才能拿相机给人拍照,拍完照再将胶片泡在药水里,显现影像后定影,然后晾干修底。有时,他还要根据顾客的要求上水彩、油彩。那个年代的照相技术比较落后,洗照片十分麻烦。一套照片从拍照、定影、切照片到最后完成,大概要用3天时间。如果遇上照相馆生意忙,顾客通常要等10天左右才能拿到照片。“当时,这家照相馆是济源唯一一家照相馆。我们从早上8点开始上班,一直要忙到夜里。每逢节假日,店门前的顾客就会排起长队。”刘师傅说。
时光如梭,刘师傅拍照的设备从老式木质相机、胶片相机、傻瓜相机再更换成数码相机。“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现在人人都有手机了,自己就能照相了。”刘师傅笑着说。
随着数码相机的出现,胶片相机逐渐被取代了,济源的许多老照相馆纷纷被历史淘汰。然而,刘师傅没有故步自封。在数码时代的冲击下,他紧跟时代步伐,凭借过硬的照相技术和对新摄影器材的熟练掌握,得以让照相馆正常运转。
“2003年左右,生产底片的工厂都倒闭了,照相馆的传统摄影设备也都被淘汰,我也换了数码相机。”刘师傅说,为了不被时代淘汰,他专门让孩子买了电脑,学习用数码相机拍照。最难学的是后期调图,他刚开始完全不会,只好硬着头皮学。
2009年,刘师傅退休后,他的儿子负责拍照和照相馆的经营,他没事的时候也会到照相馆帮忙。
刘师傅将自己曾经用过的相机小心地珍藏起来,偶尔有客人前来欣赏,他就会拿出来展示。“每当看到这些用了多年的相机和几十年前的照片,我都会想起当年那些拍照的人和那一张张淳朴的笑脸。看到它们,我就能找回对过去岁月的记忆。”刘师傅感慨道。
文/图 本报记者 杜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