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品鉴

一本存折引发的回忆

文/图 本报记者 杜婷婷

刘景收藏的存折

存折,只有薄薄几页的小本子,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财富的象征。那时候谁家要是有闲钱,就会迫不及待地存到存折里,再把存折压到箱底。

“上次回家整理旧物,从箱底翻出一本存折,那是我父亲的。我拿出来仔细端详,小小的本子上有七八页交易清单。”虽然这本存折早已不再使用,但上面的一串串数字让刘景不禁回想起从前的岁月。

8月7日,在坡头镇坡头村,刘景向记者展示了这本承载着她一家人回忆的老存折。这本存折呈米白色,封皮上印着“中国人民邮政 活期储蓄存折”等字样。翻开封皮,扉页上注明了户名,并加盖有“河南济源坡头邮政储蓄所”的戳印,内页上显示了详细的存入、支出、余额等记录。

“第一笔存款是在1992年3月6日存入1500元,这在当时相当于我父亲一年的收入。”刘景回忆,20世纪90年代,为了养家糊口,父亲常年奔波在外。每到开学季,她和哥哥两个人的学费加上家里的日常开销,都让母亲发愁。

“那时家里没有手机,母亲总是去村里的小卖部用公用电话给远方的父亲打电话。父亲深知家里需要用钱的地方很多,每次都主动跟领导申请,提前预支工资,匆匆赶在银行下班前把钱给母亲汇过来。第二天,母亲去镇上的信用社取出父亲汇过来的钱,给我们兄妹交学费,再用剩下的钱买家里的生活用品,家里的钱就所剩无几了。”刘景说,那几年存折上存入和支出的钱几乎是持平的,家里的日常开销总是入不敷出,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实在不够用的时候,还需要向邻居借钱。

从存折的存支记录上,大致可看出刘景家当时的生活状况。其中有一笔存支记录显示,前一天刚存入200元,第二天就取出了160元。“大概是当时家里要买自行车接送我和哥哥上下学,才取的这笔钱。”刘景说,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这本存折也完成了它的光荣使命,最后余额定格在了2元。

刘景感慨道,以前人们都使用存折存取现金,在邮局和银行常常能见到排长队办理业务的。现在,支付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一次,我在外面办事,急需用现金,但手头上没有带银行卡。我急得不行,银行工作人员知道后告诉我,可以用手机预约取款,果然很快就取到了现金。当我把这件事告诉父亲时,习惯了在银行柜台取款、汇款的父亲惊叹不已。”

今年春节回家时,刘景给父亲的银行卡开通了手机网银业务,帮父亲在微信上开通了支付功能。刘景说,当父亲学会手机转账、微信付款时,脸上绽放出了幸福的笑容,还叮嘱她:年轻人要珍惜这个好时代,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泛黄的存折逐渐被银行卡、微信转账、支付宝替代,支付方式在变化,我们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刘景说:“终有一天,存折会被淘汰,但是我会将这本存折珍藏。它不仅见证了一个小家庭多年来的发展变化,更是社会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一枚旧书签、一张老照片、一本老书……不一定价值连城,只要它在你的生命中有特别的意义,都是宝贝。《宝贝收藏故事》专栏,和大家一起欣赏藏品、分享藏家的收藏故事,并欢迎诸位方家来稿、指点。如果你有宝贝和故事,请拨打电话18639116378或17639114889与我们联系。

2019-08-09 文/图 本报记者 杜婷婷 1 1 济源日报 c_34414.html 1 一本存折引发的回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