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套石臼、石杵由一石臼、一石杵组合而成。石臼高15厘米,边长14.9厘米。石杵长21.3厘米,最厚处7厘米。1991年11月,济源市文物管理所将其移交给济源市博物馆。
这套石臼、石杵是汉代先民使用的工具,主要用来捣碎谷物、药材,或是给谷物脱壳。杵和臼配套使用。据《周易·系辞》中记载:“黄帝、尧、舜氏作……断木为杵,掘地为臼。杵臼之利,万民以济。”这段记载说明在原始社会末期的黄帝时代,人们主要使用地臼进行谷物的脱壳,即在地上挖个坑,铺上兽皮或麻布,然后倒进谷物用木棍舂打。1951年,考古人员在河南荥阳青台仰韶文化遗址的一座房址中识别出一座“地臼”。根据地臼附近发现的一个石杵,夏鼐先生推测“或许是做捣臼之用”。在商代晚期妇好墓中,考古人员曾经发现一套玉杵臼。发掘报告认为“是一套研磨朱砂的用具”。大约在汉代,人们利用杠杆原理在杵臼的基础上发明了碓,极大地提高了杵臼加工稻谷的功效,但小型的杵臼仍在民间广泛使用。
杨艳军
博物馆的展品以其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而受到人们的关注。人们在欣赏博物馆展品的同时,不仅可以获得文化生活的满足,还能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本版特开辟《博物馆之窗》,让人们在阅读报纸的同时,可以轻松便捷地欣赏博物馆展品,了解济源文物的文化内涵。欢迎对此专栏有兴趣的朋友留言,共同挖掘济源文物包含的历史和艺术信息。留言请发送至电子邮箱8369799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