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品鉴

老式暖水瓶里的温暖记忆

文/图 本报记者 杜婷婷

大家家里现在用什么盛饮用水?可能很多人会回答“饮水机”。可是,曾经在数十年的岁月里,暖水瓶是这个问题的标准答案。暖水瓶早已不是家庭必需品,可是提起它,68岁的张秀兰心底总会泛起许多温暖的往事。

7月16日下午,记者在张秀兰家中见到了一对铁皮暖水瓶。大红的底色上印着两朵色彩绚丽的牡丹花,下方还有绿叶点缀。虽然已是“44岁高龄”,但这对暖水瓶依然散发着光泽,上面的“囍”字分外耀眼。 

张秀兰告诉记者,这对暖水瓶是她结婚时的嫁妆。由于太过喜爱,她一直没舍得用,而是另买了别的暖水瓶使用。 

张秀兰是大峪镇大奎岭村人。她说,村里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暖水瓶已经出现,但条件不好的家庭根本用不起,只能在大瓷壶外套一个棉壶套给热水保温。她十几岁时,家里经济状况稍微好转,父亲才为家里添置了一个带竹篾编织外壳的暖水瓶。这个暖水瓶上有一个大大的竹制把手,瓶胆被严严实实地包裹在竹篾里面,瓶塞则是软木制成的。“竹篾暖水瓶外表不漂亮,但特别耐用。前一天灌的开水,第二天上午喝的时候还很烫嘴。到了夏天,想要喝点凉开水,早晨出门时就不要给暖壶扣盖。中午放学回家,水正好是温的。”张秀兰说。

后来,随着家庭成员增多,张秀兰家又增添了一个金属暖水瓶。“它的外壳是镂空的,听说是用制作自行车链条的下脚料做成的。”张秀兰说,那时人们生活不富裕,对生活用品格外爱惜。使用暖水瓶时,瓶底竹篾裂了,就用铁丝绑一绑继续用。怕瓶身竹壳腐坏,就在竹子上刷一层漆。“如果我们淘气打翻了暖水瓶,轻则会被大人骂,重则就要挨上一巴掌。”张秀兰笑着说。

转眼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暖水瓶发生了很多变化,瓶身图案变得丰富起来,外壳印有牡丹、龙凤呈祥等图案的备受人们青睐。这个时候的暖水瓶不仅是生活必需品,更被人们当做礼品馈赠亲朋。

“朋友同事结婚,几个关系好的往往会凑钱买一对。”张秀兰说,在那个年代,一对暖水瓶、一个茶盘、几个茶杯是一个家庭的“标配”。

1975年10月,张秀兰准备结婚。别人家嫁女儿都由父母操持嫁妆,可张秀兰的母亲早逝,父亲又忙于生计,只能由大姐操持这事。“我记得特别清楚,当时我把攒了几年的积蓄交给大姐帮我置办,大姐买了箱子、脸盆等生活必需品。”张秀兰说,当时她特别想要一对好看的暖壶,大姐就给她买了一对当时特别流行的大红暖壶。“当时,这对暖壶花了我大半个月工资呢。”张秀兰说。

“对于现在的很多年轻人来说,暖水瓶已经是多余的。”张秀兰说,她的儿子结婚后,家里装了饮水机,而她依然舍不得扔掉这对暖水瓶。在她看来,这对暖水瓶记录了自己生活的酸甜苦辣,也见证着社会的发展。

2019-07-19 文/图 本报记者 杜婷婷 1 1 济源日报 c_33324.html 1 老式暖水瓶里的温暖记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