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今日要闻

花石生“金”记

本报记者 苗慧玲

风光旖旎的花石村商水河(资料照片)

“母猪窝”“金花石”“商山寨”,光从这仨别名,便可见窥见承留镇花石村的不一般。历史上这里地肥水美,青山入画,还颇有文气。

新时代,在美丽乡村建设、产权制度改革、乡村振兴战略上的创新探索实践,让花石村墙内结果、墙外飘香,成为省内外看好的“明星村”。

6月下旬到现在,记者三访花石村,探访其不同寻常的乡村振兴之路——

从“修条路也要‘生’钱”,看美丽乡村的“市场眼”

“就是修一条路,也要修得能‘生’出钱来!”

时光回到2018年,省里支持各地市美丽乡村建设,花石村和济源其他不少村一样,也获得400余万元的扶持资金。

如何用好这些钱?镇里为花石村设计了6公里的柏油路。村党支部书记周全喜则道出了“让钱‘生’钱”的想法。

修个路,还能生钱?不少干部和村民很好奇。

那段时间,大家经常看到周全喜和几位党员代表一行,大清早就行走在村里的沟沟壑壑、山山岭岭,站到一个山坡上,时而伫立远望,时而商量着什么。

哪里适合修路,路在哪里拐弯?哪里能建桥,体现啥风格?咋让路“生”钱?咋让“水”生钱?咋让文化“生”钱?

曾经投身商海、养过土鸡、倒腾过土鸡蛋的周全喜,有一双独特的“市场眼”。

支村“两委”领导先做到心中有谱,随后广泛征求干部群众意见、建议。一次次沟通、一次次争论、一次次优化,最终,对于这笔美丽乡村振兴扶持资金,花石村敲定了“党建+”、“民生+”、“生态+”、“旅游+”、“文化+”等路径。

现在走进花石村,路两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标语、火红的党旗雕塑格外醒目;村口古色古香的商水河廊桥,让人恍若步入了风景区;水上舞台搭在湖中央,背靠青山,面临秀水;环湖步游道用石板铺成,依坡就势,起伏有度;商水河风情特色餐饮街青砖灰瓦,古韵十足……一幅清丽秀美的“山水林田湖”画卷尽现眼前。

“廊桥不仅仅是一座桥,还兼具村民议事厅、年轻人结婚办喜事的‘鹊桥’等功能;水上舞台既宣传‘商山四皓’文化,又用于全民才艺表演;沿线高标准绿化的环湖步游道,带出了观光‘小火车’项目,和广州一公司合作的四人观光自行车项目也已投运……”说起振兴乡村的“生”钱之路,周全喜列出了一大溜……

7月13日晚,花石村乡村旅游音乐节暨“金花石”杯全民才艺擂台赛举行周赛,当晚花石村吸引来近5000人。参赛的不光有济源的文艺青年,还有来自洛阳、驻马店以及南方城市在济源打工的青年男女。参赛者及其拉拉队,加上四面八方涌来的观众,让这里的夜晚比城里还热闹。人们有的租游船在水上观赛,有的坐观光“小火车”边玩边看。

“游船全部租出去了。今年‘五一’,仅观光‘小火车’一天的收入就有五六千元。”在周全喜看来,花石村钱“生”钱的路子非常多。

让美丽乡村和市场经济碰撞,让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交融,激荡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花石特色”。

从“村项目逐个升级”,看产权改革的“进化论”

达尔文的“进化论”讲的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花石村基于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演绎出项目升级“进化论”——

从集体领办、群众入股,到集体控股、群众入股,再到吸引社会资本、集体控股,最终实现村集体与群众共同致富。

2015年,村里筹资建滑雪场,1万元一股,38户村民一周时间筹了161万元。最初,群众观望者居多,党员代表股份占到近八成。2016年1月9日,总投资300多万元的滑雪场开业,不到俩月挣了110万元,除了还账,第二年一股就分了4000元。2018年,滑雪场扩股,这次村里规定党员代表不能入股,把机会让给群众,但每人限额,不能超过2万元。

滑雪场项目小试牛刀,让花石人尝到了股份制的甜头,可毕竟受季节限制。花石人认为,村里有山有水,冬天既然能靠雪挣钱,夏天也能靠水挣钱,于是开始琢磨让水“生”钱的文章。

2016年4月份,新乡市五龙山响水河迎来了花石村的妇女代表、致富能手。出发前,村领导叮嘱大家:“‘玩’是今天的主要任务,同时得捎带一项工作,问清楚人家一天接待多少人、挣多少钱,尽情地体验最好玩、最受欢迎的项目。”

当天体验归来,大家共同的感受是水上乐园项目真挣钱,还建议村里上俩受欢迎的水上乐园项目。可一合计,上俩项目得300万元,从哪儿筹这么多钱?看到村干部的疑虑,几位群众代表表示:“300万元算啥,我们来筹。”第二天,群众发动家人、邻居,筹了98万元。村里又多方筹资投入160万元,实现集体控股。水上乐园项目当年上马、当年投用。第二年又引来上级对该项目的扶持,扶持的钱算作全体村民的股份。

现在花石村的金花石酒业项目,走的是吸引社会资本投入、集体控股的路子。花石村同许昌一家公司合作生产自酿啤酒。目前第一批啤酒已投入市场,配上花石乡村特色烧烤,啤酒供不应求。

从1997年在承留率先实现了农业机械化耕作,到2009年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分股不分地、分股不分山”,再到2015年成为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国家级试点,花石村的改革逐步蹚入深水区。

到去年年底,花石村项目总投入1000万元,总收入达到250万元。其中集体经济收入近50万元;全村813口人,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4111元。

周全喜扳着指头算了算,预计到2020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要突破3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0万元,群众将共享更多改革红利。

从“‘土八条’吸睛无数”,看振兴乡村的“治理方”

今年开春以来,周全喜特别忙,一是山西、山东先后有5000余人次来村里参观学习党员管理“土八条”,二是他本人频频受邀外出讲课,省内到郑州、新乡、濮阳,省外到山西的晋城、阳城等地,讲课的主题离不开农村特色党建。

在花石村村委,“花石村党支部党员管理八条规定”宣传栏格外醒目。周全喜介绍:“这个‘土八条’已经执行近五年了,是我们依据全面从严治党精神,结合花石村实际,琢磨出的抓党员队伍建设的土办法。”

(下转第二版)

2019-07-15 本报记者 苗慧玲 1 1 济源日报 c_33073.html 1 花石生“金”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