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今日要闻

改革为济源乡村赋能

河南日报记者 张海涛 成利军

7月的济源乡间,绿意葱茏,生机盎然。

近年来,济源紧紧抓住农村改革这个法宝,探索创新,先后承担了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等多项国家级、省级改革试点任务,取得显著成效。

沉睡资产如何激活

7月10日,记者在济源市承留镇花石村听到了新故事:以集体资产做抵押,今年首次从银行拿到贷款90万元。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让俺村的资产活起来,现在是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东,村集体家底更厚,老百姓口袋更鼓。”花石村党支部书记周全喜对记者说。

花石村的一小步,折射出济源农村产权改革的一大步。加快农村产权改革,有利于唤醒农村“沉睡”资产,激发农村发展动能,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意义重大。

2013年,济源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起步,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关于开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2015年,全国开展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济源市成为我省唯一入选的试点。

济源市农牧局副局长王地动介绍,济源按照“确权—赋权—活权”三步走战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在扎实做好确权工作后,近年来全力探索赋权、活权工作。

“当了几十年村支书,但以前村里究竟有多少资产自己也说不清。”王屋镇柏木凹村党支部书记张树杰说。这不是孤例,长期以来,农村集体资产存在着家底不清、归属不明等问题。

济源做好赋权工作,做到家底清、成员清、归属清。

摸清“家底”后,村村都有明白账。柏木凹村原本说不清楚的集体资产,一清查竟有2000多万元。全市清查资产总额43.7亿元,其中经营性资产19.2亿元,较改革之前增加39.4%。

摸清家底、确定成员后,各村将集体经营性资产量化,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一人一股,权益清晰。成立了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182个、经济合作社343个。

基础打牢后,济源写好活权文章,充分提高农村各类资源要素配置和利用效率。

探索抵押担保,疏通乡村金融血脉。针对产业发展较好和产业薄弱的两类村,分类探索了集体资产抵押贷款模式,共发放贷款360万元。此外,还探索了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股权抵押贷款模式,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累计发放贷款1716万元。

拓展经济组织功能作用,全市525个新成立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均进行了登记赋码,探索出村企联合、异地物业、乡村旅游等多种集体经济发展类型。

改革让济源农村集体经济步履铿锵,2018年全市有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的村占88.6%,收入100万元以上的村占十分之一。

济源连续三年在全国农村改革会议上作典型发言,被评为“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典型单位”“中国改革年度十佳案例单位”“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市”等。

城乡壁垒如何打破

济源是全省唯一在全域范围规划建设的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多年来持续推进改革,畅通资金、人才等要素合理流动渠道,构建了城乡一体化新格局。去年全市城镇化率62.36%,居全省第二位。

破解“二元结构”桎梏,济源全力构建有序流动的人口迁徙制度,越来越多的农民走向城镇,城里人在田间地头创业。

济源率先在全省取消了城乡二元户籍,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同时,建立城市人才返乡激励机制,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创业。2018年,发放返乡创业贷款1726笔,1.8亿元。

去年11月,济源农村低保户迎来一个好消息,低保和城里标准一样,生活负担进一步减轻。

率先在全省实现城乡低保一体化,折射着济源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努力。

济源多项改革走在全省前列,率先建立城乡统一的医疗、教育、养老、低保、就业等各项保障政策。全域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全面推进平原区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城乡距离不断拉近,提升着农民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

唐代诗人卢仝曾写道:“买得一片田,济源花洞前。”述说着对济源乡野生活的向往。如今,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推动下,这里的乡村生活更加让人向往,城乡共同描绘精彩画卷。

(下转第二版)

2019-07-15 河南日报记者 张海涛 成利军 1 1 济源日报 c_33072.html 1 改革为济源乡村赋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