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品鉴

贝币引发的三连问

文/图 烟丝

上古时期的骨贝

古玩类别多,宝贝常有,像马未都那样的通才难得一见。大致来说,藏友们习惯将古玩分为陶瓷、书画、杂项、金石、古币、青铜器、宝玉石等几大类,而每一类都是一门大学问。钢哥主要玩钱币,钱币经他的手,都被分门别类地放进了一本本册子里。到他那里,像烟丝这样的外行除了能拿着花钱瞧个花样,看其他的钱币如看华尔街的理财项目一样,满头雾水。倒是他桌上放着的几枚做工精致的贝币亲切地召唤烟丝去熟识它们。

“这是几枚骨贝,沁色比较漂亮。”钢哥说,贝币是中国最早的货币,夏商时期流通较多,起初都是用天然齿贝加工的,后来才有了石贝、骨贝、蚌贝、绿松贝、青铜贝等替代品。

哦!那么,住在海边的人岂不是可以发大财了?为什么最早的货币是齿贝而不是海螺或其他什么东西呢?贝币有没有面额大小之分?

钢哥一听这三连问就笑了,原来,有类似疑问的人还真不是少数。

回家以后,刨根问底,查阅资料,还真的找出了答案。为了方便表述,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烟丝克服了财迷的本能,把问题的次序调整了一下。

先说第一问:为什么最早的货币是齿贝而不是其他东西?

这个问题相较于其他两个问题,答案少之又少,而且也不算是学术界的公论,大家姑且听之。

包头市草原文化骨器博物馆馆长梁坚发表过一篇论文,结合实物提出了贝币是在生殖崇拜的影响下发展而来的观点。

草原文化骨器博物馆是梁坚建的私人博物馆,里面陈列着很多形象的骨质女阴和男祖的生殖器崇拜挂件。生殖器崇拜物被人们称为男祖和女贝,其挂件是草原的先民戴在身上祈求人丁兴旺的“吉祥物”。在由以物易物的原始交易向货币交易的过渡中,这些先民身上佩戴的骨贝因得到广泛认可,逐步变成了交换物品的媒介。距今5000年左右,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草原的先民逐渐向温暖的地方迁移,生殖崇拜的习俗也随之越传越广。

烟丝结合其他资料再作以补充:据说早期的骨贝和骨祖由各个部落里的巫师所刻,做工精细,比较珍贵,不能满足日益增多的市场交易的需要。这个时候,一种形似骨贝的物品出现了——齿贝。

齿贝是海贝的一种,起初是人们的饰物,到了夏朝,渐渐在市场上流通起来。齿贝坚固耐磨,又便于携带,加之与骨贝外形相似,文化认同带来的认可度自然要比其他物品要高。

接着,第二问来了:和内陆地区相比,海边的人是不是更富有?

既然是天然的齿贝,那不是要多少有多少?住在海边的人岂不是占了便宜?

名为历史解密坊的作者写过一件有趣的事情。作者说,专家通过对三星堆遗址中贝币的研究,得出一个结论:这些齿贝全都来自遥远的印度洋地区。按当时的交通条件,从四川出发去印度洋捡齿贝,简直就是痴人说梦。正因为这些齿贝的稀缺和不易复制,才实现了货币体系的稳定功能。

而据专家考察,各地存世的贝币无不是某个特定的种类,不是随便在海边捡个贝壳就可以当货币使用的,因而沿海地区就无法出现大量“财富”。

据专家对比,黄河流域、云贵地区使用的贝币形式并不一样,所以说某一种形制的贝币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流通。而且因为交通不便,内陆地区的齿贝并不易得,一直到商代中期,贝币的价值都很高,臣下获得商王赏赐的贝币是极大的荣耀,所以也不存在“通货膨胀”的问题。学经济的人也发表了看法:贝币的大量出现是在夏商时期,当时的生产力还不太发达,交易范围有限,只有极个别富庶的农业生产区才有使用贝币的条件。最重要的,是由于当时交易条件的限制,各地区对“财富”的理解不同,那些缺乏粮食、牛羊的沿海地区,再多的贝币也换不来多少东西,所以“钱多”并不意味着“财富多”。

到了商朝中晚期至周朝,人口增加,货物流通越来越多,当天然的贝币满足不了需要时,其他材料的仿制贝币就出现了,而青铜业的发展最后终结了贝币流通的历史。

钢哥桌上的几枚贝币大小一致,做工精细,下面的开槽和背面的两个开孔规范工整,只是齿贝上刻的横纹有疏有密。烟丝因而生出了第三问:贝币有没有面额大小之分?

钢哥说,贝币是以“朋”为计量单位的,五贝为一串,两串为一朋,《诗经》中说的“既见君子,锡我百朋”就是这个,其他的他也不知道。而据《汉书·食货志下》记载,贝以大小依次可分为大贝、壮贝、幺贝、小贝。它们各有一定的尺寸和折钱的标准:大贝长四寸八分以上,值钱二百一十六;小贝长一寸二分以上,值钱十……至于后来的石贝、骨贝、蚌贝等是如何划分面额大小的,直到现在烟丝也没找到任何资料。

2019-07-05 文/图 烟丝 1 1 济源日报 c_32676.html 1 贝币引发的三连问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