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20年,我们再相会……”这句歌词常常在郑兵心中引发共鸣。
近日,家住坡头镇坡头村的郑兵在微信朋友圈分享了两张他和好友杜先生的合照。同样的地点,同样的人,只是时间不同。两张合照分别拍摄于1999年和2019年。郑兵给两张合照配上了文字:时光飞逝20年,兄弟重会洞口前。
泛黄的合影里,记录了一段青春岁月。对郑兵来说,不但当年的友谊让人动情,而且大家一起奋斗的岁月也让人念念不忘。
1994年,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建设进入主体工程施工阶段,正需人手,20多岁的郑兵加入了建设大军,从而结识了年龄相近的杜先生。1999年,出水口主体工程完工,这意味着两人即将各奔东西。
这座集减淤、防洪、防凌、供水灌溉、发电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水利工程,是治理开发黄河的关键性工程。当时,这项工程激发了人们的建设热情,郑兵和杜先生也见证了那段历史。
郑兵记得,那是一个周日的下午,面临分别的两人为了留下一个纪念,就在大桥上拍了一张合照。这张照片他至今还保留着。
两人分开后,杜先生在全国各地奔波。他们偶尔还会互相问候一下各自的工作情况,但是从未见面。前不久,杜先生得知小浪底开始调水调沙,就从广西赶回来,和郑兵一同前去观看这一壮观的场面。多年未见,两人又在同样的位置拍下了合照。
重回小浪底,郑兵和杜先生感到既熟悉又陌生。他们俩不禁回忆起了建设小浪底工程时共同度过的那段时光。作为小浪底工程的建设者,他们亲眼见证了这座宏伟水利工程的兴起,心中充满了自豪感和幸福感。
回家之后,郑兵翻出了曾经拍摄的照片,将新旧两张照片放在一起对比,心中有无限回忆和感慨。
“光阴似箭,分别20年,岁月在我们脸上都留下了印记。”郑兵说,让他牵挂的,还有那些先后离开工地的工友。在那里,他结识了许多朋友。大家朝夕相处,建立了真挚的友谊。
郑兵说,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者是一个开拓创新、勇于奉献、顽强拼搏、团结友爱的群体,大家虽然来自四面八方,但是为了一个目标而并肩劳作。
“为了赶工期,我们清晨5点就起床,匆忙洗漱、用餐后赶往工地,中午回来扒上两口饭、眯一会儿就要继续工作。如果是天气炎热的盛夏,还有个午休的‘福利’,但热气稍有消退就会立即出工,然后一直工作到深夜,每天都是如此。”郑兵说。
有一年春节,郑兵没有回家,一个洛阳的工友也留守在工地。有一天,那个工友收到消息,说妻子突然病逝。夫妻俩没机会见上最后一面是那个工友最遗憾的事情。当天,那个工友几经辗转赶回家安葬妻子,后来没有再返回小浪底。郑兵听说,他去了青海一个工地。
“有的人,不知道这辈子还能不能见上一面。有的时候,我和他们联系时,他们会说找个时间大家一起再来小浪底看看,看看自己一手手泥、一把把土、一眼眼盯着浇筑起来的大坝。”郑兵静静地说着。
和杜先生再次相聚之后,郑兵将小浪底调水调沙的照片给其他工友发了过去。毕竟,雄伟壮观的小浪底大坝,是他们共同奋斗过的青春见证,而大家都十分怀念那段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