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报,流行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人们将从报纸杂志上剪切下的文字、图片资料进行整理分类,集纳成册后,就成了或厚或薄的剪报。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剪报早已淡出了许多人的生活,而家住承留镇孔庄村的成先生对剪报却仍然有着无法割舍的痴迷。
6月26日,记者在成先生家中看到,一本本装订成册的剪报和一摞摞新旧报纸在桌上放着,旁边还有一把剪刀、一瓶胶水。多年来,成先生在这张桌子旁尽情享受“剪报时光”,感受特别的生活乐趣。
成先生剪报的爱好始于2011年。刚开始,看到报纸上有趣的内容想保留下来方便查阅时,他就顺手把这些内容剪下来。时间久了,剪报就成了他的习惯。随着收藏剪报数量的增多,他涉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广。
“我所剪贴的内容,有文学类的,如散文、小说、诗歌等,也有本地史料知识类的。我把它们分门别类整理成了不同的册子。”成先生说。日积月累,成先生至今已整理了20余本剪报,里面的文章分别来自《济源日报》《济源晨报》《东方今报》《老年日报》。这些剪报放在一起,俨然是小小的“百科全书”。
“我只读到六年级,因为条件不允许,中断了学业。”83岁的成先生说起当年的读书经历,神情里仍难掩遗憾。读书、看报,成了他工作后弥补遗憾的出口,久而久之,萌生出了剪报的念头。
“报纸是传播内容很丰富的媒体,把看过的报纸扔掉或是拿去卖废品,真的很可惜。其中刊登的一些史料,不能就这样被人们遗忘了。”成先生说。退休后,他没有太多的钱订阅报纸杂志,知道他爱好的亲戚和朋友经常会给他送去一摞摞过期的报纸杂志。他拿到报纸杂志后,就分类剪贴。
对于这些剪报,他格外珍视,不仅给每一本剪报精心设计封皮,还将剪报本的边边角角用纸张细心包裹起来。翻开一本本剪报,里面的勾画和标注随处可见,有的内容后面还写有阅读心得。
已经进入耄耋之年,他为何一如既往地读报、剪报?
成先生说:“我集报、剪报的目的就是图个高兴,同时也能记录下国家和家乡的变化,用报纸上的报道串起时代记忆,可让读者从中感受祖国和家乡鲜活、真切的发展变化。经常翻翻看看这些剪报,既可以增长知识,也增添了我对国家和家乡的热爱之情。”
满目青山夕照明。虽已高龄,成先生的身体依然健朗。“眼不花,耳不聋,脑袋瓜还灵活。这都归功于剪报。”成先生说,读报可以让思维更敏捷,用剪刀剪报可以让双手更灵活,剪报过程中积累的知识还有用。“剪报资料整理出来了,现在,我想让它发挥更大的作用。”成先生表示,如果有人需要,随时可以到他家里查阅资料,他非常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