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品鉴

小喇叭,童年记忆里的声音

文/图 本报记者 杜婷婷

王永祥收藏的小喇叭

“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雪花那个飘飘,年来到。”每当听到《白毛女》中这段熟悉的旋律,家住蓼坞苑小区的王永祥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他的小喇叭,因为这段戏就是家里安装小喇叭后他听到的第一个节目。

“现在的孩子们可能不知道小喇叭是什么东西。对于我们这些60年代出生的人来说,对它却是记忆犹新。”6月17日,王永祥拿出保存多年的小喇叭对记者说。

这个小喇叭是一个盘口大小的喇叭形黑色硬纸片,装在四方的木盒里,木盒中间有一个红色的五角星。

王永祥介绍说,20世纪70年代的农村非常热闹,家家户户门前、屋檐下,都挂着一个四四方方的东西——广播箱。广播箱里面装着一个舌簧喇叭。当时,村里的大喇叭和家家户户的小喇叭,是农村最亮丽的一道风景。

村民家中的小喇叭都连在一根电线上。这根电线直接通到大队部,又由大队部连到公社的广播站,从公社的广播站再连到县广播站。于是,由县广播站播出的声音,通过电线被送到了家家户户……

王永祥家的小喇叭是统一免费安装的,挂在里屋的墙上。小喇叭下边有一根铁丝,顺墙钉在地上,叫地线。有时声音不好,只要往地线上浇碗水,声音就清晰了。“母亲常说,小喇叭播久了,也‘渴了’,需要‘喝’点水。”王永祥说。

“一根线连着一个‘纸盘子’,就能听到‘中央’的声音,实在太不可思议了。我家刚安装小喇叭的时候,我每天反反复复地盯着小喇叭。”王永祥说,家里装小喇叭以前,因为没有钟表,他早晨上学是听着公鸡叫判断早晚的,装了小喇叭后,便以小喇叭为参照,因为小喇叭比公鸡更准时。

王永祥记得,每天早晨,小喇叭会准时播送《东方红》。只要曲子一响,孩子们便会一咕噜爬起来,洗把脸,背着书包就出发。同时,大人们也随着曲子的响起,开始新一天的劳动、生活……吃过晚饭,一家人仍然还要忙一阵子,男人干点杂活,女人或纺花织布,或缝衣做鞋,孩子们则在灯下写作业。小喇叭一天分早、中、晚三次播送节目,每次两个小时。

在偏僻的山村,外界的一切信息都是通过广播传进来的。听广播和吃饭、睡觉一样,成了必不可少的事情。王永祥说:“广播的内容除了新闻以外,还有样板戏、革命歌曲等。我和父母每到晚上都准时坐在炕上听样板戏,因此学会了一些京剧的唱段。”

后来电视机普及了,千家万户的小喇叭不知不觉也停了。王永祥家翻新房子时,把小喇叭摘了下来。但每每想起听小喇叭的年代,王永祥就充满了怀念。

一枚旧书签、一张老照片、一本老书……不一定价值连城,只要它在你的生命中有特别的意义,都是宝贝。《宝贝收藏故事》专栏,和大家一起欣赏藏品、分享藏家的收藏故事,并欢迎诸位方家来稿、指点。如果你有宝贝和故事,请拨打电话18639116378或17639114889与我们联系。

2019-06-21 文/图 本报记者 杜婷婷 1 1 济源日报 c_32069.html 1 小喇叭,童年记忆里的声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