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位市民找到记者,说他珍藏有一部线装《康熙字典》,希望将它展示出来,和广大读者共同学习研究。这部《康熙字典》的主人名叫成守国,今年83岁,承留镇孔庄村人。
“康熙字典,自康熙五十五年成书以来,只在道光七年重修过一次,那是康熙字典最重要的一次重刊。”成守国告诉记者,他手里的这套《康熙字典》就是道光七年的重刊本。如果按照“道光七年”即公元1827年推算,这部《康熙字典》距今已有192年的历史了。虽然字典的纸张已经变黄,但是由于精心收藏,几乎没有破损。
关于这部《康熙字典》的来历,成守国说,他从小就知道家里有这部字典。长辈们告诉他,他的祖父辈有人读书识字,这套书是他们买的。
过去读古文,《康熙字典》是不可或缺的工具书。“那时候不像现在,人人一本《新华字典》。过去,有《康熙字典》的人家是少数,一般只有教书先生或者大户人家才会有。”因此,即使在缺衣少食的年代,成守国也十分珍惜这部字典,数十年来视若珍宝。
由于战乱,成家家道中落,成守国的祖辈们搬到山里生活。成守国的父亲在他3岁的时候就去世了,母亲独自将他们兄弟二人带大。成守国从小就渴望上学,但是兵荒马乱难以圆梦,直到济源解放后成守国才有学上。他和附近5个自然村的同龄人一起,在一个废弃的窑洞里,上到小学六年级。
成守国说,在短暂的6年求学时光里,这部字典为他带来了很大帮助。这部字典按照部首分类法,详细罗列了所收录的汉字,许多平常不用的生僻字都有详细的释义,基本能够满足日常学习所用。可以说,它是一部非常实用的学习工具书,是我的文字启蒙老师。“直到现在,当在其他字典里查不到某些生僻字时,我仍会拿《康熙字典》翻翻。”
这部《康熙字典》共有36册,用函套保护,每函6册。函套左上方写着“康熙字典”4个大字,旁边有象牙所制的锁签。翻开内页,可以看到纸张薄如蝉翼,已经泛黄,文字竖排,清晰可读。
记者查阅资料获悉,《康熙字典》是清朝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陈廷敬等30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之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作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康熙字典》也是中国第一部以字典命名的汉字辞书,是中国收录汉字最多的古代字典。该字典的编撰工作始于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成书于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历时6年完成。字典采用214个部首分类法,按笔画排列单字。全书分为12集,每集又分为上、中、下3卷,收录汉字47000多个。道光七年,著名学者王引之奉旨校勘《康熙字典》出版,用时4年,订正了书中错误2588处。
成守国说,虽然自己只上过小学,没有多少文化,却非常渴望继续学习。这部字典是他学习文字的启蒙者。参加工作之后,这部字典也一直是他读书、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书。此次将它展示出来,成守国是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了解中国古老而深厚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