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迁新居,想买个青花瓷,让我帮他挑个图案。
“那得看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了。”我说。毕竟,各花入各眼,每个人的期望是不一样的。
“我的愿望,是生个好儿子,一家人平平安安的。”朋友一脸憧憬的表情。
“那就挑个带麒麟的图案吧!”
麒麟送子估计是人们最熟悉的图案了,尤其是在陪嫁物品和建筑物上,到处都有麒麟的身影。在传说中,麒麟吐书而生孔子,孔子又因麒麟被获而封笔。因而,古时各地的文庙、学堂多有麒麟纹饰,以求圣贤再世。过去,新人结婚或家里有了宝宝,亲友会送有麒麟图案的银锁和衣物、帽子,图的就是家添贵子的彩头。
说来惭愧,最早对于麒麟的认知,来自亲子共读。妞小的时候曾给她读过一阵子《诗经》,看到《麟之趾》那篇有些不知所云:“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为了改掉以前读书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毛病,我认真查了一下注解,才知道这是赞颂贵族公子哥宽厚仁慈的诗歌:像麒麟一样有蹄不踏、有额不抵、有角不触。大抵麒麟的威不失仁先秦时候的人们都知道,所以只需要这三句大家就心领神会了吧。儒家给予了麒麟很多赞誉:“含仁怀义,音中钟吕,行步中规,折还中矩,游必择土,翔必有处,不履生虫,不折生草,不群不旅,不入陷阱,不入罗网,文章斌斌。”这种中庸之道的思想几乎渗入了中国读书人的血液里。
“千夫奉儒将,百兽伏麒麟。”自汉武帝建麒麟阁挂功臣像以表嘉奖和昭示其爱才之心以来,麒麟就成了人们望子成龙的载体,尤其是明代官服上出现麒麟纹饰后,麒麟图案开始大量在民间的瓷器上出现。元代和明代瓷器上的麒麟或浴火而行,或回首望月,或伴凤而舞。清代早期,瓷器上的麒麟多与芭蕉同时入画,有“盛世大业”的寓意。清代中后期,瓷器上多麒麟吐书图和麒麟送子图。
在器物上作画,是古人传播文化最有效的手段,因而各个时期器物上的纹饰,都携带着当时特有的文化气息。巧合的是,不管是麒麟入宅生孔子故事的广为流传,还是明代正统、景泰、天顺三朝后(人称“黑三代”)麒麟望月在瓷器上的大量出现,都处于国家风雨飘摇,百姓水深火热的时期。因而,祈求如神兽的圣人出世,救人们于水火,再造太平盛世,是后世对麒麟文化的一种解读方式。
撇开这些年的瓷器艺术不说,存世的麒麟图古瓷生动地反映了各个时期的社会特征——盛世麒麟威风而生机勃勃,末世麒麟或柔弱如玩偶,或缺少灵动的气韵。
“天地交泰,阴阳和光,麒麟悉出,丹凤来翔。小人道灭,君子道昌,求谋顺遂,恶事消亡。”这是明代《卜筮全书》里的卦词。可见,麒麟之所以被视为吉祥之物,并不单单是求富与贵,更是人们对美好品德的追求和清明世道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