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建设粪污处理设施4.7万立方米,购置粪污处理设备42台,规模养猪场中治污设施配套率达到88.8%,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6.3%,均超出省定目标。
“现在通过科学种田,不但用化肥少了,产量还增加了。”不少农民感慨。我市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绿色防控等技术。建成1000亩国家番茄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试点基地,试点区每亩防治成本较群众自防降低8.6%、施药量降低16.35%;建立10000亩省级小麦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示范区,核心区主要病虫综合防治效果达93.8%,亩产增加58.4公斤,绿色生产方式正逐步改变着传统的农业生产。
扎实开展种植业污染治理,强力推进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大力推广秸秆还田、秸秆青贮技术。全市小麦秸秆还田率在95%以上,玉米秸秆还田率在70%以上,青贮全株玉米6.67万吨,为农业绿色发展助力。
农村改革活力四射
2018年,我市农村改革工作活力更足。
我市在王屋镇上二里桥村、承留镇玉皇庙村和大峪镇三岔河村三个贫困村,分别建立了“2233”集体资产抵押运营试点模式,为每个村筹资100万元。去年,三个村各收入6万元。
让农村集体资产“化茧成蝶”,从“死资产”变成“活资本”,让农民腰包鼓起来,我市一直在做有益探索。深入全市59个贫困村开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专题培训,指导盘活村级集体资产,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举办清产核资专项集中培训班3期,对完成改革的村(居)办理发放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证书402个。推进清产核资由村级向有集体资产的镇级、组级延伸,已完成清产核资对象数量调查。全市5个镇、3个街道、525个村(居)、385个村(居)民小组目前均拥有集体资产。
2018年5月,副省长武国定在实地调研我市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后,充分肯定了济源做法,并在全省清产核资电视电话会上让我市作了典型发言,要求在全省进行推广。
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有力推进,全市土地确权登记颁证遗留问题妥善解决,基本完成土地确权证书纠错、档案移交和管理系统平台提升工作。土地流转规范有序,全年通过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共流转土地5宗5518亩,惠及农户2124户。
前景可待,未来可期。记者从市农牧部门了解到,2019年,我市农牧业工作将突出优质粮食、特色园艺、生态养殖、现代种业、休闲观光“五大主导产业”,以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经营规模化为基本路径,以数量质量效益并重、竞争力增强、可持续发展为主攻方向,抓住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加快构建和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全面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推动我市种养业向高效、优质、绿色、安全、融合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