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沁园街道宗庄居委会的王涛,从开始接触收藏,至今已近20年了。
1月23日,王涛向记者展示了他的得意藏品——一张泛黄的地图。这张白棉纸上分别画着河北省、河南省、广东省等10个省份的河流、山脉、铁路等,裱在1949年5月13日的《太岳日报》上。
“这是一幅由济源人手绘的地图。和其他藏品相比,这份地图的经济价值不高。但在我的心里,它有着沉甸甸的分量。”王涛说。
王涛说:“这是我多年前买来的。当时我搞收藏也有很多年了,结识的朋友很多。2008年,一个收购废品的朋友发现了这幅地图,及时告诉了我。见它第一眼,我就相中了。同时,焦作的一位藏友也想高价买它,收购废品的那个朋友考虑到这是济源人手绘的地图,不想让它流落到外地,就卖给了我。”
把它带回家后,王涛判断,这是画于抗战时期的地图。“在那个年代,我国的地图绘制技术还不成熟,基本都靠手绘,主要用于行军打仗。”王涛说。
得到这幅地图后,王涛心中充满了好奇: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绘出这幅地图的?它为何会出现在废品收购站?地图的作者如今是否在世?
“看到地图的右下角有绘制地图的作者和地址,我就按图前去寻找。”王涛说。记者看到,地图的一角写着“简师乙班赵先生”和“黄龙庙村”等字样。
托朋友四处打听,2009年,王涛终于找到了赵先生。已经年近80岁的赵先生看到这份手绘地图时,激动得热泪盈眶。
根据老人的讲述,王涛还原了这幅地图背后的故事。
1938年,日军侵占济源。济源沦陷后,侵略者在这里烧杀抢掠。那一年,共产党领导的一支军队来到济源,和济源的群众一同开展晋豫边抗日武装斗争。军队原本有一些地图,有的画在布上,有的画在纸上。因为行军作战,多数地图已严重破损,军队领导希望找人重新画一份。
当时赵先生正在简易师范学院教美术。接到这个任务时,他非常激动。为了感激帮助家乡人民与日本侵略者战斗的官兵,他不敢有一丝懈怠,加班加点,用时一个月完成了这幅地图。
这支军队撤离济源时,将这份地图遗落了。于是,这份地图又回到了赵先生的手里。为了方便保存,他将地图粘在《太岳日报》上。没想到他的家人在打扫卫生时,误将这份地图当废纸给卖掉了。老人激动地说,没想到他还能再看到这幅地图。
“我会一直把这幅地图保存下去,因为这是一段不容被人遗忘的历史。”王涛说。
一枚旧书签、一张老照片、一本老书……不一定价值连城,只要它在你的生命中有特别的意义,都是宝贝。《宝贝收藏故事》专栏,和大家一起欣赏藏品、分享藏家的收藏故事,并欢迎诸位方家来稿、指点。如果你有宝贝和故事,请拨打电话18639116378或17639114889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