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运动

不同年龄段,孩子运动有重点

安全、适度的运动对孩子成长非常有利。不过,只有根据年龄段选择合适的运动,才能事半功倍。

3岁前:大运动探索期

“生命最初的1000天,是孩子运动能力发育的初级阶段,也称认知阶段,最容易养成运动兴趣和习惯。”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学院副教授苏浩表示,这个阶段的孩子肌肉比例低,心肺、脊柱、骨骼还没有完全发育好。他们只能通过触摸、抓握、翻、爬、坐、走等大运动探索世界。此时,孩子运动时做的每个动作,都会在其反复练习中熟记,并奠定方向感,有助于培养今后的运动灵敏性和协调性。

这个时期,建议家长尝试以下方法来引导孩子运动,但要尊重孩子的意愿,不要刻意强求。1岁左右,孩子刚开始学走路,家长可以多训练其四肢活动能力,如在床上翻身、练习爬行、训练平衡性。2岁左右,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做一些动作配合运动,比如蹲、举手等。

建议不要让这个阶段的孩子久站或久坐,以免造成驼背、罗圈腿,运动时间控制在20分钟以内。

3至6岁:发展协调能力

苏浩表示,3至6岁,孩子处于平衡性、柔韧性发展的灵敏期,不再满足于单纯地坐、站、走。他们想尝试更多运动项目,但免不了跌跌撞撞。

一般来讲,针对3至6岁的孩子,家长可以利用玩具,通过做游戏发展他们的动作控制能力,以促进生长发育。建议家长引导孩子学习一些具体动作,比如坐位体前屈、跳远、攀爬等。

在大运动发展的基础上,孩子身体的动作也变得越来越协调。此时,家长可以多发展孩子涂鸦等绘画能力,也可以让他们学着穿衣服、做手工等。这个时期,家长还要监督孩子养成正确的站姿、坐姿等。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时期,大家应将孩子每次的活动时间控制在30分钟以内,保证其每天运动1至2次。

7至12岁:运动多样化

7至12岁属于青春前期,孩子更加爱动,运动形式开始向多样化、丰富化转变。

这个阶段,孩子的骨骼、肌肉虽然有所增长,但并未达到突增期,和成年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孩子仍应以游泳、跑步等有氧运动为主,外加一些简单的对抗项目,比如跆拳道、击剑练习等,还可以做一些小的负重力量训练,如仰卧起坐、哑铃操等。另外,可以让孩子尝试一些器械练习,比如轮滑,或参与集体运动,如打乒乓球、羽毛球等。

随着运动强度增加,孩子的运动时间也要相应延长,以每次30至60分钟为宜。

13至17岁:力量训练很重要

进入青春期,孩子的肌肉含量激增,17岁时已经接近成年人水平。如果说之前的运动分为认知、体会、初选,那么13至17岁的孩子对自己的运动能力和潜力已有了基本了解,可以挑选一两项运动进行专项练习。

根据男女不同的生理特点及身体结构,苏浩建议:男孩可以做一些对抗性、爆发性的运动项目,比如跆拳道、击剑、足球、篮球等;女孩推荐做瑜伽、长跑、滑雪等有氧运动。另外,无论男孩还是女孩,这个阶段都需要进行一定的力量训练。

建议这个时期的孩子每次运动60至120分钟。日常生活中,家长一定要保证该年龄段孩子营养丰富和休息充足。孩子要有节制意识,尽可能吃好一日三餐,少吃零食,尤其是甜食、油炸食品,避免肥胖。

本报综合整理

2019-01-08 1 1 济源日报 c_17886.html 1 不同年龄段,孩子运动有重点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