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运动

邱战国和他的篮球梦

文/本报记者 牛曦阳 图/济源晨报记者 原震宇

邱战国

“砰”砰”“砰”……眼前这个皮肤黝黑、身材健硕的中年男子一连进了3个球。他叫邱战国,今年49岁,来自焦作市武陟县,年轻时因为篮球留在了济源,从此开始了与篮球为伴的人生。

每个人的背后都有不同的故事。“1985年,我上初二。当时学校没什么体育活动,我们经常打篮球,有时跟着体育老师练武术。我个子比同龄人要高得多,身体素质也不错,打篮球很有优势。”邱战国说。一下课,他就喊同学去篮球场打篮球。

“我初中打篮球纯粹是为了娱乐。没想到,我考高中时却沾了篮球的光。1987年,武陟一中首次招体育特长生,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参加了考试,没想到竟然被选中了。”邱战国说,他在学校除了学习就是打篮球。

“20世纪80年代,学校的篮球场还是土地。在学校,我每天凌晨5点起床后,先绕400米跑道跑6圈,然后再做各种拓展训练。”邱战国说。大量的运动训练和体能消耗导致他的饭量大增。

“当时,我们用的是粮票。我一个月得用100多斤粮票。每次返校前,父母都会往我的挎包里放一瓶咸菜,塞好多烧饼。家里蒸的馒头,我一顿能吃十几个。”邱战国笑着说,“当时,父亲在济源某单位工作,每个月工资还不到100元,而我一个人光吃饭就要花50元,还要买球衣球鞋,给家里增添很多负担。”

虽然打球很辛苦,但邱战国从没想过放弃。1988年,济源举办了市直机关篮球比赛,邱战国的父亲让他来济源参加比赛。比赛完之后,他就留在了济源。“那个年代,工作还是接班制。1988年,父亲面临退休,高中没上完的我就接了父亲的班。”邱战国说。参加工作后,他对篮球的热情并没有消减。

由于邱战国在单位上班,不能经常打篮球。但只要一有时间,他就穿着沙衣、绑着沙袋,去源园灯光球场上训练。“我身高180厘米,伸手就能抓住篮圈。那时候,篮圈还不带弹簧,拽着晃两下就歪了。球场上的篮圈都是被我拽坏的。”邱战国笑着说。

热爱篮球且球技出色的邱战国,很快在济源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工作打球两不误,经常活跃在济源大大小小的篮球场上。“无兄弟不篮球”,友情与热爱交织在一起,演奏出青春的激情。

1997年,邱战国和几个朋友组建了一个篮球队。这个篮球队将喜欢打篮球的人聚集在一起。“在济源,凡是能打篮球的地方,我们都去了一遍。我们球队中的10个人,每天都会按时去源园灯光球场打球。我们对篮球充满了热爱。”邱战国说。

后来,邱战国与热爱篮球的一帮兄弟不满足于只在济源打球,便自费租大巴车去外地打友谊赛。“我们去过焦作的武陟、温县、博爱等地,还走出了河南省,去过北京、杭州、烟台等地。”邱战国说。他们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促进各篮球爱好者相互交流。

“2008年,我和队友参加了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举办的贺龙杯中国业余篮球公开赛。比赛现场,高手如云,我们球队整体实力相对较弱,平均身高较低,想赢其他球队是很困难的。但我们并没有胆怯。”邱战国回忆说。当时,他们对战新疆队。比赛一开始,他们就连输了好几个球。当时,队员们心里有点慌,但是带队教练却很沉稳。他不断寻找对方的弱点,并及时调整战术。最终,邱战国所在的队伍以领先新疆队一分的成绩险胜。

邱战国现在仍坚持打篮球。“我每周二到周四都去篮球馆训练,主要就是热身、抛篮球等。济源的篮球氛围很好。每到周六,我就会组织大家打篮球比赛。”邱战国说。

“体育运动无止境。以前,我打球是为了比赛;现在,我打球是为了锻炼身体。如果有烦心事,我就会约几个朋友出去打球、聊天。这不仅锻炼了身体,还放松了心情。”邱战国说,“济源是久负盛名的篮球之乡,我希望我们球队能代表济源去全国各地打比赛。”走向更高的舞台是邱战国的目标。邱战国说,他会朝着这个目标继续前行。

2019-01-08 文/本报记者 牛曦阳 图/济源晨报记者 原震宇 1 1 济源日报 c_17885.html 1 邱战国和他的篮球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