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铜匜( yí),长23厘米,宽15.7厘米,高12厘米,现藏于济源市博物馆。该匜为青铜质地,深腹圆底,前有流,后有龙形把手,下有四条兽足,腹部铸云雷纹两周,下部饰三角雷纹。
匜是中国古代贵族举行礼仪活动时浇水的用具。最早出现于西周中期后段,流行于西周晚期和春秋时期。匜形椭圆,前有流,后有把手,多四足。早期匜为青铜制,汉代以后出现有金银匜、漆匜、玉匜。匜的形制有点类似于现在的瓢。匜的前身是酒器觥。觥在演变过程中,其兽盖慢慢消失,演变为匜。
《左传》中有“奉匜沃盥”的记载。沃的意思是浇水,盥的意思是洗手、洗脸。“奉匜沃盥”是中国古代祭祀典礼之前的重要礼仪。《礼记·内则》记载:“进盥,少者奉盘,长者奉水,请沃盥,盥卒授巾。”沃盥时盘匜相需为用,以匜浇水于手,以盘承接弃水。
济源市博物馆 李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