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长寿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人们的生活环境不同,生活状态和生活习惯也会有很大差别,但相似的群体总有会相似的特征。自“找百岁老人 探长寿秘方”专栏开办以来,许多读者已经从中看出了一些长寿的门道:乐观开朗、心地善良、为人随和、热爱劳动、生活简单等。我们特请济源市中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潘大军从中医的角度来谈一谈长寿秘诀和养生之道。下面是潘大军医师就专栏文章进行的解读内容。
乐观豁达能养生
报纸上,许多百岁老人看上去都喜笑颜开的。有人说笑能治百病,从中医角度讲,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黄帝内经》说:“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所以,想要健康长寿,必须有良好的心态。临床发现,癌症、动脉硬化、高血压、消化性溃疡等许多疾病与人的不良心理状态有关。《黄帝内经》还说:“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意思是说:心是五脏六腑的主宰,所以,悲伤、哀怨、愁苦的情绪会牵动心神,心神不安就会使五脏六腑都受影响。
人的一生,悲喜相随,要看得开,放得下,乐观面对人生。像103岁的刘玉花,当了几十年的保姆,从来没有和哪家人闹过别扭,更没有和邻居、儿媳有过什么矛盾,即使亲人离世也能很快平复情绪。这种良好的心态是健康生活的保障。
助人为乐促健康
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伊丽莎白等总结出的长寿之道是:人要活百岁,合理膳食应占25%,其他应占25%,而心理平衡的作用应占到50%。
从中医角度来讲,五脏是人体的中心,五脏与身体各部位之间以及五脏之间的联系,都是由经脉运行气血而协调的。如果气血运行发生障碍,各种各样的疾病就会产生。而良好的心情和心理状态对气血的健康运行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古人说:“善气迎人,亲如兄弟;恶气迎人,害于戈兵。”人际关系不好,心里充满愤怒、怨恨、敌对和不满情绪,会使交感神经处于亢奋状态,肾上腺素等压力激素分泌得过多,不利于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付出友善就会收获友善,这对实现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等高级目标和保持身心健康非常有益。
勤于劳作正气足
百岁老人还有一个共同特点:热爱劳动。我们从报纸、电视上还可以看到,许多有名的科学家、作家都比较长寿。为什么这些老人过了100岁还能洗衣服、剥玉米?这应该和他们一辈子专注于干活本身有关。
《黄帝内经》说:“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意思是说:意志调和,就会精神集中、思维敏捷,魂魄正常活动而不散乱,没有懊悔、愤怒等过度的情绪刺激,五脏的功能正常而免受邪气的侵袭。长期让自己保持专注而平静的状态,有利于保持身心健康。
为什么有些人退休以后,突然失去了生活目标,身体和精神的健康状况会急剧下降?据研究,勤于思考的人的脑血管经常处于舒展状态,从而保证大脑不会过早衰老。而勤于劳作则可以强壮筋骨,保持生命的活力。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合理的体力劳动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呼吸和消化功能,提高基础代谢率,兴奋大脑皮层对肌体各部分的调节能力,对心血管、内分泌、神经、精神、运动、肌肉等各个系统都有好处。所以,老年人应该为自己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让生活充实而有乐趣。
不吃过饱身体健
中国人有“食不过饱,逸不过安”的养生原则。这不但是在教人惜福养生,也有一定的科学道理。按《黄帝内经》的观点,如果想健康长寿,必须要“食饮有节”。
“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癖为痔”说的都是长期过度饱食的危害。
这些长寿老人经历了长期的社会动荡和人生磨难,都有过食不果腹的经历,晚年大都饮食节制,以粗茶淡饭为主,从而避免了食物在肠胃内充满、郁积而造成的胃肠筋脉松懈不收、燥热内生等问题所带来的各种疾病。
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人们早已解决了温饱问题,但随之而来的营养失衡、营养过剩等问题又给人们带来了各种病痛。建议人们要合理膳食,营养均衡,坚持运动,让肠胃处于轻松健康的状态。
此外,这些百岁老人早睡早起、生活简单等良好的生活习惯都值得我们学习。
最后,我们还用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的话来结尾:“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意思是:所以明智之人的养生方法,必定是顺应四季的时令以适应气候的寒暑变化;不过于喜怒,并能良好地适应周围的环境;节制阴阳的偏盛偏衰,并调和刚柔,使之相济。如果这样的话,就能使病邪无从侵袭,从而延长生命,不易衰老。
本专栏图片均为以前刊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