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时评

面对“培训贷”,不能光发布预警

□黄羊滩

据《齐鲁晚报》报道,山东济南近日又有多名大学生落入“培训贷”陷阱。原本是为了找工作,结果公司直接把他们的信息输入一个第三方小额贷款平台,导致每个人背上了从9800元到19800元不等的贷款。

对身陷局中的年轻人而言,他们关心的是一份稳定的工作,有4000元保底工资,有六险一金,而无良公司盯住的,却是上万元的贷款,以及可供驱使的“人头”。每个人一两万元钱,对年轻人而言,可能是很久才能攒够的积蓄,而对无良企业而言,则是牟利的工具。

从这类事件的操作套路来看,这些大搞“培训贷”的公司成功把握了求职大学生的心理。他们许以不菲薪酬和含糊的就业前景,让大学生觉得参加培训很值得,甚至产生“参加培训等于录用”的错觉。当下,许多大学生有这样的观念——要想找个好工作,似乎难免要付出什么。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学生难免就范。如果不是涉事企业资金链断裂,这些大学生可能到今天都不会发现自己上当受骗。

今年10月23日,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发布了2018年第6号预警,指出一些不法培训机构利用学生急于找到工作的不安心理,表面上为学生设计各种培训计划,做出提供兼职、实习、内推就业等虚假许诺,鼓吹接受“培训”后直接安排就业等,实际上在培训协议中嵌入贷款合同,从而使许多学生陷入“培训贷”的陷阱。

这样的预警确实很有必要。但是,面对凶猛的“培训贷”,似乎不能光靠预警,不能光提醒大学生谨慎。一边是找工作的巨大压力,一边是各种美好的诱惑,初出校门的大学生“入彀”,并不奇怪。

面对层出不穷的这类新闻,我们要追问的是:此类公司与第三方小额贷平台之间是否存在利益关联?如果存在的话,又是怎样的关联?从监管层面来说,有没有办法堵住这个漏洞?这也提醒相关监管部门:应该严管小额贷、高利贷,特别是在面对学生群体的时候,一定要多一些制度层面的保护措施。

2018-11-21 1 1 济源日报 c_15933.html 1 面对“培训贷”,不能光发布预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