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总有一些精彩瞬间让人心潮澎湃。
回忆,总有一种无形力量催人继续前进。
翻开济源改革开放40年的宏伟巨著,似乎每一页都书写着创新创造的勇毅,每一笔都饱蘸着开拓奋进的激情。
抢抓机遇、不畏挑战、先行先试。在持续不断的改革中,济源冲破一个个体制机制的藩篱,闯过一道道阻碍发展的难关,创造了众多的“济源模式”“济源现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活力不减、动力不竭。
在改中求进,在变中取胜。可以说,济源改革开放的40年,是在求新求变中摸爬滚打的40年,是在力求先行中挥洒豪情的40年,是在苦干实干中彰显发展成就的40年。
勇当时代“弄潮儿” 改革路上迈大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全国上下改革开放的序幕。从1978年开始,济源同全国各地一样,开始了改革开放的摸索和尝试。
面对山区、丘陵占辖区总面积超过80%,很多山区群众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现实,济源首先要破解的,是“穷”的问题。
当时的农村,人住窑洞牛耕田还是普遍现象,尤其在山区,不少农户年年种粮食、年年不够吃,“上午糊糊甜,中午糊糊咸,下午糊糊里面搁点盐”。
穷则思变。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确立了抓好山区建设的指导思想,进一步放宽和落实帮扶山区的各项政策,以山区促平原,先治穷、再致富。
1985年,济源打响了为期3年的山区脱贫致富战役,对山区免除农业税,取消指令性粮食定购任务,土地承包期15年到期后还可以延长,允许转让承包权,山区林牧实行责任制,25度以上坡地退耕还林还草,免息贴息贷款优先保证山区。
有吃、有穿、有铺、有盖、有点零钱花。县里定下这样的脱贫标准,誓把山区建设成“山岭陡坡树草绿,缓坡梯田鲜果红,河沟好地园田化,沟壑川谷像楼层”的美丽图景。
国家改革风劲,济源春潮激荡。
在全国推行安徽凤阳县经验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济源把改革的步子迈得更大。1986年上半年,县委在思礼乡北姚村进行土地划等建档和有偿承包试点,将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承包农户按土地等级完成粮棉生产定购任务,缴纳农业税、土地承包费,不再另行收取提留。
此外,县委还推行辛庄乡(今五龙口镇)土地有偿承包和村级服务组织建设经验,搞好村级统一经营服务,发挥集体经济的优越性。
从1986年冬到1987年春,不到半年时间,全县514个行政村普遍实行土地有偿承包,建立了多种形式的乡村服务组织1925个;到1987年,普遍建立了乡、村两级服务组织。土地划等建档、有偿承包、建立服务组织的配套改革,受到省委的充分肯定。新华社发表文章,认为济源真正抓住了农村改革的牛鼻子,是很有创见的尝试。报道见报后,7个省、16个地市、87个县、267个乡近千人先后到济源考察学习。
为了让农村尽快摆脱贫穷,济源还大胆提出城乡一体化经济发展路子,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乡镇企业为支柱,以农牧产品加工为突破口,实行多种形式的横向联合,以工促农、以农促工,改变了工农分割的经济结构。
城乡一体化的经济体系,为农业持续稳定发展找到了一条可行途径,让县属工业特别是乡镇企业找到了稳定发展的立足点,经济发展开始全面提速。
敢闯敢试敢争先 打破常规争上游
在济源40年的改革发展历程中,1988年的撤县设市和1997年省直管体制实行,是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转折点。
1988年撤县设市后,济源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发展工业上,开始实现由以农业为主体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的重要转变。发挥计划单列的优势,济源大力发展市属企业和乡镇企业,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在工商税收、利润分成、土地征用、成果奖励、福利待遇等方面制定了14条优惠政策。
打破常规、敢闯敢试。在“兴工富市”工作思路引领下,济源工业规模迅速壮大,旅游业蓬勃兴起。到1996年底,圆满实现了“创百亿、争百强”这个当时许多人认为是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全市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05亿元,连续3年跨入全国百强县(市)行列。
1997年实行省直管体制后,济源立足于“把握机遇,更要放大机遇”。(下转第二版)
编者手记
从改革中来,到改革中去。
济源是一片改革的热土。从1988年的撤县设市,到1997年的省直管体制,再到2017年的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重大的体制机制改革无不为济源带来重大的历史机遇。
强抓机遇、迎接挑战、先行先试。济源以第一个“吃螃蟹”者的勇气,不断由内向外深化改革,一层层破壳,一步步求进,改革之路再险再难也不退缩。通过几代人的大胆实践,济源城乡一体全面发展,经济社会长足进步,人民群众尽享红利,改革大潮春风浩荡,玉川大地满目皆新。
新时代新征程,当全面深化改革号角吹响,济源再次勇立潮头、冲锋领跑,争当全国改革“排头兵”,当好全省改革的“试验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改革经验和改革典型。
提升改革的政治高度、实践深度、民生温度。我市全力打造最佳营商环境,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干部作风转变,有效破解发展制约瓶颈、激发发展内生动力,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