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秀的家非常好找,临路,且临河。11月12日,在思礼镇荆王村李承秀的家门口,村委会主任李科和李承秀的儿子陈铁早早地迎在那里。
“在家呢,在家呢,我这就让我妈出来。”陈铁边说边往屋里跑。记者一行人走进客厅,陈铁便扶着一位个子不高、穿戴整齐的老人从里屋走出来了。“坐吧,坐吧,这么远还来看我。”李承秀老人笑着对我们说。
这辈子有太多的磨难
虽然李承秀思路清醒,言语流畅,但毕竟已过了百岁的年纪,听力有些不太好。“有啥问我就行,我妈耳朵聋,不是太好交流。”陈铁说。记者担心老人长时间坐着身体吃不消,就让陈铁先扶老人去里屋休息。“那倒不用,我妈精神挺好的。”陈铁说。
“赶快给客人搬椅子呗,让大家快坐下。”李承秀听不到我们的对话,但一个劲儿地这样对陈铁说。
大家坐下后,李承秀老人静静地坐在那里,陪着我们说话。
李承秀生于1917年9月18日,今年已经101岁了。记者发现陈铁年龄不算太大,询问后,得知他今年62岁。“我妈说她是39岁生的我。我上面还有一个姐姐,67岁了。”陈铁说。
“为了我们姊妹,我妈经历了太多的磨难,是一般人承受不了的。”陈铁说。除了姐姐,他上面还有7个哥姐,均夭折了。“听母亲说,我7个哥姐大多在断奶前后夭折的。每次提起,她都要掉眼泪。”陈铁说。
即便经历如此磨难,李承秀也没有被打垮。最终,她和丈夫撑起了一个家。
抗日战争时期,一听到枪响,李承秀就知道日本兵要进村了。她经常和丈夫一起拖儿带女地往西北方向跑。然后经历过饥荒,她四处逃难,最远曾逃到安徽。就是这样,李承秀和丈夫都挺了过来。
1970年,李承秀的丈夫去世了,时年58岁。当时,陈铁14岁,姐姐19岁。失去丈夫后,生活的重担全部落在了李承秀肩上。
“母亲一直非常坚强,是骨子里透露出来的。她从未被磨难打倒过,可以说非常乐观。”陈铁说。
李承秀静静地和我们一起坐着,虽然听不清楚,但似乎又能听懂我们在说什么。
从小家境较好
李承秀的娘家在济水街道东庄居委会。东庄居委会一直以来属城区,各种条件自然较好。李承秀未出嫁时,家里半商半农,属大户人家。李承秀的父亲经营着一家杂货店,没让李承秀姊妹三个受过苦。
“母亲能长寿,或许与她童年时营养跟得上有关,还可能与我外公家的长寿基因有关吧。”陈铁说。李承秀在家排行第二,上面还有一个哥哥,是85岁去世的,下面还有一个妹妹,也是80多岁去世的,都算高寿了。
李承秀的妹妹嫁到现在的玉泉街道亚桥居委会,现在有一大家子人。如今,陈铁一家还和居住在济水街道东庄居委会、玉泉街道亚桥居委会的亲戚来往。逢年过节,陈铁表哥表嫂的孩子们都来拜年,来看望李承秀。
“我老姑对我们可好了,只要有好吃的都拿给我们。她心地善良,还能吃苦,长寿就是她的福气。”李承秀的孙侄女李雪花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
好的心态是长寿良方
“数一生苦尽甘来 活百岁松钦鹤羡”是李承秀百岁寿辰时大家在屋门上贴的对联的内容。横批是“慈颜长寿”。“这是一位懂书法的亲戚专门为我母亲写的。那一天热闹得很,亲戚朋友来了150余人。”陈铁说。
“那天,村委会的人也来为老人祝寿了。村里很多人也赶来祝寿。她毕竟是村里的老寿星。”李科对记者说。
据李科介绍,荆王村570户2000余口人,90岁以上的老人有7个,李承秀是最年长的。
“其实,我妈长寿也谈不上有啥秘诀,主要是她的心态好吧。她经历了太多磨难,也看淡了很多事情。”陈铁说。
李承秀的饮食起居主要由陈铁的爱人孔祥云照顾。照顾老人不容易,何况是照顾一个百岁老人。谈起是如何照顾婆婆李承秀的,儿媳孔祥云直抹眼泪。“一年365天从未离过家,哪都不敢去。家里没有人真是不行。”孔祥云说。
孔祥云告诉记者,李承秀从来不挑食,吃的是家常饭。她早上一般喝稀饭,爱喝甜汤,饭量也不错,可以吃大半个馒头;中午以面食为主,爱吃煮得软一些的龙须面;下午也喝稀饭,并吃一些豆腐等。除了一日三餐,李承秀还爱吃小零食。孔祥云每天都会为她准备一些小零食。
“我妈总教育我们‘吃亏是福’。她不仅和妯娌相处得好,还和街坊邻居相处得好。她是80岁以后才开始依靠我们生活的。”陈铁说。
“我妈是最能吃苦的人,遇事从来不求人,过日子也是脚踏实地的。她总说凡事顺其自然,磨难总会过去的。这可能也是她长寿的秘诀吧。”李承秀的女儿陈保弟说。
陈铁的院子里养了许多花草。当记者提议给李承秀老人和儿子合张影时,老人特意整了整头发,坐在一盆花的旁边,开心地招呼儿子到跟前合影。“咔嗒”一声,幸福的母子在镜头里定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