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健康

王春娥:苦日子里熬出的“大脾气”老人

文/图 本报记者 赵萍

王春娥老人正在认针

寿星小档案

◆姓名:王春娥

◆性别:女

◆出生日期:1915年4月18日

◆长寿之道:乐观坚强、不生闷气;知足、惜福、懂得感恩;家庭和睦,儿孙孝顺

“奶奶,您今年多大了?”

“不知道,算这干啥呢?活一天享一天福。”

“过去的事您还记得吗?”

“想那些干啥?现在过得多好哩!”

“您这一生吃过不少苦吧。”

“谁还记哩!苦不苦,不照样过日子?”

……

10月29日上午,在玉泉街道北水屯居委会,记者见到了103岁的老人王春娥。本想听听她的人生故事,了解她的长寿秘诀,谁知采访开始,老人一连几个“不知道”让记者仿佛吃了“闭门羹”。

看到老人“不太配合”,她的儿媳赵雪兰笑着向记者解释:“我婆婆是‘大脾气’,啥事都不往心里装。她这一生吃了不少苦,能长寿,全靠她的好心态。”

原来老人并非糊涂,而是从苦日子中熬出了坚强乐观的心态,习惯性屏蔽掉了烦心事。

“大脾气”,正是老人的长寿经。

“我这一辈子啥苦都吃了”

满脸皱纹、牙齿脱落、双手干瘪、体态佝偻……岁月在王春娥身上留下的印记,记录着她的坎坷与艰辛。“我们没法和你们比。你们多幸福,吃喝不愁,要啥有啥。我这一辈子啥苦都吃了。”回想过去的事情,王春娥感叹着如今的好时光。

王春娥出生于1915年,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经历过战争、灾荒,王春娥饱尝了人间的酸甜苦辣。

“小时候家里穷,我十来岁就当了童养媳,给婆家纺花、做活。”王春娥说,那时候年纪小,干活不利索,每天都想家。“想爹娘时,就避开人抹抹眼泪,然后继续干活。”王春娥说,虽然饱受对亲人的思念之苦,但时间长了,她渐渐适应了婆家的生活。

难过的日子,要从济源来了日军说起。“我20多岁时,日本兵来济源了。村里人天天藏,害怕遭迫害。我父亲就是被日本兵打死的。”王春娥说,日本兵糟践妇女,还去老百姓家抢东西,如果不给他们东西就会挨打。村里不少人死在日本兵手里。一听说日本兵来了,村里的人就东躲西藏,吃不上一顿饱饭,睡不了一个安稳觉。王春娥经常被婆家人藏到一个沟里,一听到脚步声就吓得不敢喘气。

“后来,济源遭了灾,地里没庄稼,到处是蝗虫。人饿得没法活,就去挖野菜,吃树皮。”王春娥说,那时候饿死的人不少,最后连树皮也被吃光了。为了活下去,她还吃过燕子屎。“真嘞!你别不信!那个年代的人为了活命,啥恶心东西没吃过?”看到记者惊讶的表情,王春娥提高了音调。

“闹蝗灾时,听说有人逮蝗虫吃,我就想去试试,走到半路,被亲戚拦住了。”她说,那个亲戚告诉她,村里曾有人去地里逮蝗虫吃,结果却被蝗虫吃了。王春娥听了很害怕,不敢再去招惹蝗虫。

“你想哩——日本人迫害人,地里没庄稼,人天天没饭吃,一到晚上还有人闯到家里抢东西……这是人过的日子吗?”陷入对往事的回忆中,老人的情绪有些激动。

“听说裴村来了八路军。那是一支好队伍,帮大家赶坏人。我男人就带着我和孩子逃到了裴村。”王春娥说。在那里,她第一次见到穿军装的人笑着和老百姓说话,第一次听军人说“不要害怕”。

“逃到有八路军的地方,心里才安稳点。共产党好啊,没有他们我可活不到现在。”王春娥说。

“遭的罪多了,啥事都看开了”

对于赵雪兰来说,王春娥是她的“解压阀”和“加油站”。

“听听我婆婆的经历,就觉得现在的难事都不算事。遇到难事的时候,她还宽我的心,说没有过不去的坎儿,不管遇到啥事想开点就行。”赵雪兰说,结婚几十年,她和婆婆的关系一直很和谐,偶尔拌几句嘴,婆婆也不在放心上。

“她是‘大脾气’,心里不装事,也不生闷气。我们娘俩相处得很轻松。”赵雪兰说。

第一次感受到婆婆的“大脾气”,是赵雪兰刚结婚的时候。“那段时间,婆婆每天梳头都要用很长时间。我心里嘀咕——婆婆头发不长,时间都用哪了。”带着疑问,赵雪兰开始留意婆婆梳头的过程。“有天早上,我看见婆婆梳头时抬胳膊很困难,试着抬了几次胳膊,才能慢慢够到头发。”赵雪兰猜测,婆婆的胳膊一定不舒服。果然,赵雪兰一问,王春娥说自己的胳膊已经疼了很多天了。

“咋不吭气呢?拖出病咋办!一会儿我带你去医院看看。”听说婆婆胳膊疼,赵雪兰有些担心婆婆的身体。

“看啥哩!哪有恁娇贵!我们这一辈的人谁看过病?慢慢就好了。”对于儿媳的关心,王春娥觉得有些“大惊小怪”。拗不过婆婆,赵雪兰只好先依着她,自己暗中观察婆婆的身体状况。

“我遭的罪多了,啥事都看开了——要不咋活到现在哩!”听到赵雪兰和记者的对话,坐在一旁的王春娥微微斜着身体说。百年的岁月偷走了她的青春,却造就了她坚强乐观的心态。

“我妈说的是大实话。她要是认死理、钻牛角尖,日子可没法过。”王春娥的儿子蔡天升接过话茬,向记者讲述自己的经历。

“我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得病去世了——在过去,那就是顶梁柱倒了,是天大的事。”蔡天升说,他在家排行第七,上面还有6个姐姐。父亲在世时包揽了地里的农活,靠辛苦劳动糊住全家人的嘴,母亲则在家中料理家务。

“父亲过世时,4个姐姐已经出嫁,我和其他2个姐姐还要依靠母亲生活。”蔡天升说,母亲一直十分坚强,唯独在父亲过世那天,表现出了柔弱的一面。

“那时我年纪小,很多事情都忘记了。只记得母亲在父亲身边嚎啕大哭,谁都劝不住。”蔡天升说,随后的几天,母亲总是默默流泪。但她没有一蹶不振,而是很快接过了父亲的担子,开始去地里干活挣工分。为了多挣工分,到年底分到更多的粮食,王春娥经常早出晚归。为了不耽误白天干活,她把干家务活的时间安排到晚上,常常忙活到凌晨才熄灯睡觉。

“你想想,她一个妇女,硬生生扛起一个家,把孩子们拉扯大,要遭多少罪。”蔡天升说,即便如此,母亲也从不抱怨。

“我妈不提过去的事,是怕心里不舒坦;不往心里装事,是被‘难’惯了。她的‘大脾气’都是被生活逼出来的。”回忆着往事,蔡天升红了眼眶。

“多念别人的好,还有啥糟心事”

发觉儿子的情绪不对劲,王春娥拍了拍他的胳膊,似乎是在宽慰他。“提那些干啥!不是难为自己吗?多念别人的好,还有啥糟心事!”王春娥对儿子说。

“都有谁帮过您呢?”听了老人的话,记者忍不住问。

“可不少!邻居、闺女、女婿、侄子……”老人掰着指头,颇有兴致地回忆着生命中的美好。“我盖房子的时候,只要吭一声,就有人来帮忙。”王春娥说,儿子十几岁时,他们一家还和别人家挤在一座房里。一座房有三间,两家人每家住一间半。考虑到儿子长大了要娶媳妇,跟别人家挤在一起不方便,她就琢磨着想盖一座新房。

“盖房子可不是说话哩!啥都得考虑到。”王春娥说,动工以后,村里的木匠知道她一个人支撑家不容易,主动前去帮忙干活。街坊四邻也不时去工地转转,看看有没有能帮上忙的地方。“受了人家的恩,我不知道咋感谢哩,就在工地给人家做饭。”王春娥说,看着大家为她的事忙前忙后,心里别提有多温暖了。

“我侄子,也是一个好人。”说到这里,老人的眼神突然黯淡下来。“前些年,他得病走了。”原来,王春娥的侄子,是她曾视为儿子的人。每到晒粮季节,侄子总会大老远赶来,帮王春娥收粮、拉粮。逢年过节,侄子也会来看望她,给她带些饼干、糖果等物品。无论遇到什么事,只要有侄子在身边,王春娥就会觉得很安心。

“新社会好人多,大家享了共产党的福。国家好了,人就好了。”在王春娥看来,自己是幸运的,虽然历经挫折磨难,但总算熬了出来。“我们这一茬人,有几个能像我一样过上新生活?”对于自己所拥有的一切,王春娥感到很知足。

虽然已经103岁高龄了,但王春娥并不服老。采访快结束时,记者问老人:“您现在还能干家务活吗?”赵雪兰在一旁抢答:“干不成了,都100多岁了!她现在喜欢坐着晒晒太阳。”谁知这句话让老人较真儿了:“谁说我干不成了?是你们不让我干活!我现在还能缝补衣服哩!”老人撅着嘴,起身去里屋拿出了针和线。“我眼花了,但还能认上针哩!”她坐在小板凳上,一边捻着线头,一边神情专注地将线头穿过针孔。“看,这不是认上了?”老人举着穿了线的针让记者看,“萌萌的”表情逗得大家哄堂大笑。

在与王春娥交谈的过程中,记者能感受到她是个乐观主义者。在所有的记忆碎片中,她更愿意去回忆美好的事物,去感受苦尽甘来的幸福生活。那些生命中难以想象和承受的苦难,如同一阵云烟,消散在老人的脑海中。

她用从苦日子里熬出的“大脾气”,修得了自己的百年人生,赢得了一个风轻云淡、岁月静好的晚年生活。

2018-11-01 文/图 本报记者 赵萍 1 1 济源日报 c_15222.html 1 王春娥:苦日子里熬出的“大脾气”老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