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健康

王月英:百年人生多坎坷 一生磊落好名声

王月英老人正在剥玉米

寿星小档案

◆姓名:李继花

◆性别:女

◆出生日期:1913年10月7日

◆长寿之道:以德养生,不与人争斗生气;饮食清淡,常年食用“绿色食品”;劳作不辍,爱动爱说身体强健;睡眠好,少吃药,没事多搓脸和头皮

秋雨连绵,记者赶到济源市和沁阳市交界处的梨林镇沁市村时,王月英老人的儿子李昌怀非常意外。“以为你们今天上午不来了呢!天冷,我又让我妈躺床上歇了。”他说。

“这一辈子,我不尖嘴薄舌,不说人闲话,没和人吵过嚷过;干活不偷奸耍滑;活这么大没做过亏心事……”王月英起床后对邻居段菊满说。因为耳背不便交流,老人自顾自话地总结着自己的一生。

● 命运多舛,顽强地撑起一个家

“您记得年轻时候的事情吗?”记者大声问。

“我不记了。”王月英说。

段菊满说:“她们这一代人可吃苦了!我妈比她小了几岁。日本人来的时候,喊着‘花花的姑娘’到处追我妈,我妈连跳了好几道墙,找个隐蔽的地方躲起来,才幸免于难。就这,我们村这一片还算好的。”

沁市村曾有“第二杜八联”的称号。据村里人说,日本侵略者刚一来,共产党就在沁市村开展工作,组织民兵打游击战,一边抗日,一边打击土匪、恶霸。有时候日本兵和土匪来这里寻仇,村里的百姓就逃到村北的一片芦苇荡里躲起来。沁市村曾是一个非常大的村子,附近的两个村过去是沁市村的一部分,所以村里的老人说“好马跑不出沁市”。然而,1943年大灾荒时,全村人仍没有躲过饥荒,只好四处逃难。灾荒过后,沁市村死了300多人,返乡的仅有二三十人。王月英随丈夫外出逃荒,好不容易回到家乡,等到了日本投降,她的丈夫却在1945年过世了。她的丈夫去世几天后,李昌怀出生。

生下孩子,埋葬好丈夫,她独自一人撑起了一个家。“我妈把我放到地头,锄地没锄多远,我就爬到锄边了。”孩子年幼,她身体虚弱,地里的活干不完,就让外甥女来帮忙。因为无力深耕细作,地里的收成很不好。村里的人看她过得艰难,经常帮她一把。后来,她和村里一位鳏夫重新组合了一个家庭,但没有多少年,第二任丈夫也过世了。

几年后,她独自操持,迎接儿媳进家。大家以为她把儿子养大、娶个儿媳妇就可以松口气了,但没想到,老人还要面临新的考验。“我妈自年轻就经常生病,一年住好几次医院,我爸照顾我妈,家里的事情都落在我奶奶身上。我五岁时,我爸爸生了一场大病,开始以为是肝癌,很危险,差点没抢救过来。我到现在还记得奶奶带着我和姐姐站在村头看着救护车走远的场景。”老人的孙子李体峰说,因为有奶奶在身边,遇到再大的事情他也觉得有依靠。

● 勤苦肯干,干活累到站不起来

采访中间老人一直没精打采,但看到李昌怀提了一篮子玉米进屋,老人立刻来了精神。她有力地剥着玉米,手上突出的关节记录了她一生的辛劳。“现在她一晌能剥一篮子还多,剥完了就喊我给她再拾点。”李昌怀说。

吃大锅饭的时候,她在队里做了3年饭。那时粮食金贵,人们都信得过她。“奖我钱我也不情愿!别人都到处干活,从这里干到那里,光让我做饭!”王月英老人说。虽然被评选为劳模,但她还是向往生产一线那红红火火的劳动场面。后来她要求的次数多了,村干部就让她去钢厂干活,但没多久就又把她叫回来继续做饭了。“做大锅饭很累人,一个人管几个大煤火。和煤尤其费力,得在煤里添点土,和得软硬适度了才行。然后得掏炉渣、背运粮食和菜,一般的妇女独自做不下来。”

“我妈身体不好,经常住院。奶奶一边照顾姐姐和我,一边喂牲口、干地里的活。当时地里的活很重,别人回家吃现成饭还累得不得了,可奶奶在地里干了半天,到家就得赶紧给我们做饭、洗衣服……”李体峰说,“奶奶80多岁的时候,有一年麦子倒伏了,像毯子一样铺在地上。不让她去地里割麦她不愿意。倒了的麦子很难割,后来我们都干不动了,站起来直直腰,可她一下子也不歇,大家都站起身的时候她一个人还在‘刷刷’地割……”

李体峰满怀深情地回忆说,他的奶奶90多岁时还坚持做饭、收拾家。到了秋收季节,院里的玉米堆得和楼梯上的台阶一样高,王月英老人从早干到晚,家人不休息,她就坚决不休息。实在干不动了,她就把腰顶在楼梯的台阶上靠一会儿。“可能顶着腰能缓解腰疼吧!累得站不起来她也不舍得休息一会儿。”李体峰说。

老人80多岁的时候,邻居逢秋收时节生病住院,她一声不响地帮邻居给玉米划了皮收了起来,邻居回来感动不已。

“她就是这样,干活就高兴。不让她干活,她就觉得自己没有用了。”老人的小孙女李丽丽说。

● 一生磊落,良好家风代代传

在村里,王月英老人是出了名的“好老婆”。

“‘人心要实,火心要虚’,这是奶奶常说的话。她教我们和别人共事宁可吃亏不要沾光。我们姊妹三个都是奶奶一手带大的。她喜欢说‘上面人争穿,下边人争吃’,教育我们节衣缩食,不要过度享受。她一辈子不舍得穿好衣服,不舍得吃好吃的。剩饭放坏了她不让倒,我们怕她吃坏肚子,就偷偷背着她把剩饭倒掉。”李丽丽说。

“我看果园这么多年,见过许多人摘苹果。人家小有妈就算苹果碰到头也不会伸手摸一下。”曾经在村里看果园的卢振堂常这样对村里人说。李昌怀的乳名叫小有,在村里,老一辈的人都称王月英为小有妈。王月英老人不仅自己不摘村里的果子,别人摘了给她,她也不接,说那是公家的东西。

老人的儿媳妇田改清曾被评为村里的“好媳妇”。她从来没有向王月英老人喊过“婆婆”,一直叫“妈”。别人夸她孝顺,她说:“我对我妈的好且没有我妈对我好的一半呢!早些年家里养了几只鸡,收了鸡蛋她都让我和她儿子吃,其它的都放在小罐里攒着,拿去换钱补贴家用,自己一点也舍不得吃。我妈快90岁了还在喂猪,给猪垫圈、出猪圈这些重活她从来都不让我干。夏天老热热,她正中午顶着大太阳去拔草喂猪,总是心疼我,怕我累着。我妈90多岁了还是啥都干,去年她的衣服还都是她自己洗的。和别人相处她也能受气。我们家有段时间和别人家搁伙做点事,有个人说话很难听,说得我妈两眼掉泪,她也没吭一声,回家也不和家里人说。进这个家这么多年,我从来没听到她说过别人的长短。”

李丽丽说,母亲和奶奶感情深厚,她们姊妹几个也特别尊敬奶奶。“奶奶93岁那年腿摔折了,医生一看,说她最多只能活3个月,让我们回去准备后事。我妈一听,哭得说不出话来。谁知道3个月以后她又能下地到处跑了。”

老人不善言谈。但身教重与言传,她用实际行动教后辈怎么为人处世。

“有一年我去饭店打工,老板娘问我是哪个村的、村里谁家的。一提起我奶奶,她突然很激动,说我奶奶救过她一命——原来,她小时候掉到大河里快被冲走时,奶奶跳进河里把她捞了上来。后来,老板娘带着礼品上门酬谢,我家人才知道有这么一回事。”李丽丽说。

李体峰还记得,他小时候家里人口多、粮食少,全凭奶奶一个人干活养活全家人。但只要有讨饭的上门,奶奶就会给人家盛饭,如果没饭了也要给人家点馍。“有一年,我奶奶的三哥在柏香住院,需要输血。她上面有好几个哥哥、姐姐,听到医生说病人病情严重,有人就主张不要再输血了,可我奶奶坚持让医生抽她的血,抽完了还找到医生说如果对病人好就再抽点。我们受奶奶的影响,家人都很和睦,许多年来全家9口人住在一起,直到这两年盖了新房后小字辈才分开住。”李体峰说。

田改清更是对老人的品行赞不绝口。她说,老人为人宽厚,对继女视如己出。“她对我姐姐可好了,任何人都看不出来我姐不是她亲生的,对我姐姐的孩子和对我自己的孩子一样。我姐姐家多少有点事,她就赶紧跑去打听。我姐姐过世以后,我的外甥、外甥女跟我们还是很亲。”田改清说。

●“绿色饮食”,粗茶淡饭养天年

说起老人的长寿之道,她的家人说,老人最大的特点是生活规律,天黑就睡,天亮起床,吃饭定时定量。此外,老人一生都在食用“绿色食品”:醋是老人自己用柿子酿的;缺菜的时节,她根据季节拔各种时令野菜,杨树叶、南瓜花也都是她家餐桌上常见的菜肴。就算生了病,她也用“纯天然疗法”自己医治,自己根据不同的病情,煮煮生姜、大葱、蒲公英、霜桑叶、绿豆等,而且小病小痛从来不休息,该干什么活还干什么活。

她的家人认为,心态好也是老人长寿的原因之一。她很少与人争执,更没有说过别人的不是,情绪平稳。“她这一辈子,总是把好东西留给别人。以前经济条件差,我们小,她有点好吃的自己不舍得吃,留下来给我们。这些年生活条件好了,有点好吃的她还要留给我们的孩子。我们都和奶奶很亲,不管谁到外地,都会给奶奶捎吃的。”李体峰说。

坚持劳作也是老人身体强健的一个原因。据王月英的家人说,一直到现在,老人仍在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每顿饭吃完,她非得坚持自己洗碗,被子还是自己叠的。

一生磊落惟茹苦,百年风霜亦心安。老人身上承载的,是以德养生的大道。

2018-09-28 文/图 本报记者 闫雅琴 1 1 济源日报 c_14237.html 1 王月英:百年人生多坎坷 一生磊落好名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