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即将到来,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喝酒是免不了的。可是,酒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喝的。市中医院心肺肾病科兼急诊科主任尹新军提醒,市民切记喝酒不吃药,吃药不喝酒。
吃药和喝酒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尹新军介绍,吃药后再喝酒,一方面会降低药物的治疗效果,另一方面会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不利于身体健康。那么,哪些药吃了以后不能喝酒?
抗生素类药物
“头孢菌素胶囊、痢特灵、氯霉素、呋喃妥因、甲硝唑等属于抗生素类的药物。如果市民吃完这些药再喝酒,会出现胸闷气短、心跳加快、血压下降、四肢乏力、面色潮红、恶心呕吐等症状,看似跟喝醉了酒一样,其实是中毒的反应。”尹新军说,酒精进入体内后,会在肝细胞内经过乙醇脱氢酶的作用氧化为乙醛,而抗生素类药物中含有的甲硫四氮唑侧链,会抑制肝细胞线粒体内乙醛脱氢酶的活性,使乙醛产生后不能进一步氧化代谢,从而导致体内乙醛聚集,出现乙醛中毒。严重者可能会休克,甚至有生命危险。
解热镇痛类药物
阿司匹林、扑热息痛、布洛芬、美洛昔康等药物,有解热、止痛、抗炎的功效,但容易刺激肠胃。如果已经吃了此类药物,就不能再喝酒了,否则会加重肝脏解毒的负担,容易导致胃出血。另外,解热镇痛类药物也会和乙醇发生反应,容易导致肝脏的衰竭,严重者还会全身瘫痪。
镇静催眠、降压类药物
“苯巴比妥、水合氯醛、安定、利眠宁等药物,属于镇静催眠类药物。在乙醇的作用下,人体会加速吸收,而代谢的速度却减慢,药物的浓度迅速增高,会导致心跳变慢,呼吸变弱,甚至出现短暂性的失去心跳、停止呼吸等情况,非常危险。”尹新军提醒市民,喝酒前不能服用降压药物,否则会导致血管扩张,出现头晕等症状,不利于身体健康。此外,马来酸氯苯那敏、氯雷他定等抗过敏药物和硝酸异山梨酯等治疗心血管病的药都不能在喝酒前后服用。
尹新军提醒,市民出现不良反应后不必惊慌,一般情况下停止饮酒后症状会减轻或消失;如果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要及时送到医院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