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中秋

记账本里的“丰收景象”

中秋节就要到了,王屋镇林山村村民赵根江盘算着给家里的老人和孩子买些月饼和水果。他详细地将这些花费记录在记账本的生活性现金及实物支出栏里。把家庭收支情况详细记录下来,已成为赵根江必做的“功课”。因为他家有个特殊身份——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农户。

在林山村,像他这样的调查农户一共有50户。林山村于1986年被确定为代表山区林业类的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从那时起,赵根江等林山村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农户家里有了一个特殊的记账本,主要用来记录家庭的开支、收入——大到建房、购买家电、孩子上学等开支,小到购买水果、毛巾、洗衣粉等的花费,均按日期一条条记录得十分清楚。工作人员年底对记账本上的数据进行整理,填写统计表后上报省固定观察点主管部门。

透过这些记账本,记者清晰地看到了林山村32年来的发展与变化,看到了国家惠民政策带给农村、农民的实惠,看到了农村改革开放以来的“丰收景象”。

王东祥是该村较早的调查农户之一,记账坚持了32年。据他回忆,1986年时林山村群众年收入很低,生活还比较困难。记者从市农监办了解到了相关数据。1986年,林山村群众年人均纯收入只有158元,有一半人年收入不足100元,40%的农户解决不了温饱问题,15%的农户处于“吃粮靠统销、花钱靠救济”的极端贫困状态。到了2004年,林山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419元,是1986年的15.3倍。2017年,林山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8701元,是1986年的55倍!

记账本上的数据显示,1986年,林山村全村只有自行车29辆、手表56块、缝纫机61台、收音机72部、录音机2部,没有一辆机动车,92%的农户住在破旧的土房里,只有8%的住房为砖木结构,年人均肉、蛋消费量分别只占规定标准32公斤、9公斤的9.7%、38%。如今的林山村,到处是宽敞明亮的砖瓦房,平板电视、冰箱、智能手机、电动车早已普及,很多年轻人已经学会网购。依靠党的好政策逐渐走上富裕路的赵根江花了六七万元买了一辆小汽车,不过在村里“也很一般”,因为林山村已经有几十户群众购买了小汽车。

记账本上的数据显示,1986年,林山村群众收入来源主要是传统的林业、种植业、养殖业。到了2004年,林山村群众收入来源主要是劳务输出、工业和养殖业。如今,林山村群众收入渠道变得越来越宽。除了务工、搞养殖、跑运输,周观丰等村民在附近的王屋山漂流景区找到了工作,要么在漂道两旁保障游客安全,要么作为安保人员全天巡逻戒备保护景区安全,要么作为后勤人员为游客提供可口的饭菜,收入翻了好多倍。林山村有8户贫困户以前年收入人均2000元左右,到王屋山漂流景区工作后年收入人均6800元左右。

“党和国家把每年的秋分定为农民丰收节,出台了越来越多的好政策。我们老百姓干劲越来越足,日子会越来越红火、越来越幸福。”赵根江告诉记者。

2018-09-21 本报记者 林勇 通讯员 吕杰 1 1 济源日报 c_4260.html 1 记账本里的“丰收景象”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