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也称楹联,历史悠久,被称为“诗中之诗”。它言简意赅、内涵丰富、雅俗共赏,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强调:“语文课程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在教学中开展对联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济水南街学校在对联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让其在课堂中鲜活起来。
一、音韵独特 趣味诵读
对联教学是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承继,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传承,以兴趣引导学生,寓教于乐,通过诵读有关声律启蒙章句,让学生积累名联,充分积淀。
学校从学生入学初就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每天利用早读课,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从《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笠翁对韵》入手,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韵律的平仄相谐、节奏相应,在潜移默化中感受韵律结构美,也为日后创作打基础。
二、趣味教学 扎根课堂
对联的趣味教学活动课就是对已有知识的再现、复习和巩固,通过趣味的设计、趣味的活动、趣味的生成等形式,以“趣”字为主线,以“动”字为手段,以“活”字为追求,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学习对联的快乐。
(一)节奏诵读,展现节律优美
在诵读《笠翁对韵》中,第一,让学生学习朗读节奏划分的知识;第二,告诉学生什么是节奏点;第三,让学生找出一字对、二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初步感受对联的魅力;第四,引导学生发现对联的特点,每一联中节奏点上“平仄是交错的”,而上下两联节奏点上的字又是“平仄相对的”;第五,教师总结用律规则,即“一联之中平仄交错,两联之间平仄相对”。
比如,“删繁就简三秋树 领意标新二月花”,我就指导学生划分节奏为“删繁/就简/三秋树 领意/标新/二月花”,然后标出相应的平仄,即“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不难看出,这副对联在节奏点上的“繁”“意”“树”“花”用律就是“一联之中平仄交错,两联之间平仄相对”。这样学生就能立刻领悟。
(二)故事引入,增添生活乐趣
对联趣味小故事是我每节对联课必不可少的项目。小学生受认知水平的限制,学习对联基本概念有些困难。因此,在对联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引入故事”的方式,让孩子感知对联基本概念。
比如,对联故事《解缙作对 为父解围》。而后学习对联“天当棋盘星作子 谁人敢下 地作琵琶路作弦 哪个敢弹”。
上联中把天当作棋盘、星当作棋子,下联中把地当作琵琶、路当作琵琶的弦,可见对弈二人有多么大的气魄和口气。此故事让学生明白,运用夸张的手法能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还要懂得对联的内容来源于生活,并给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
(三)训练对课,打下坚实基础
对课,就是对对子。比如,春对夏,秋对冬,暮鼓对晨钟。有了前期对《笠翁对韵》的不断吟诵,因此在一定的学习阶段中,我们可开展“对课”训练,以达到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的目的。比如老师出“天”,学生对“地”;老师出“山花”,学生对“海树”;老师出“莲子心中苦”,学生对“梨儿腹内酸”。就这样,从一字练起,一直练到七言、九言、十一言……在不断的对课训练中,为学生进一步学好对联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丰富活动,服务生活。
课上的对联活动形式多样,课下的活动则更具空间和时间上的优势。
(一)开展“我做春联小医生”活动
春节家家贴春联,喜事时时用对联……
让学生在寒假中收集春联,然后拿到课堂上,运用所学的对联知识一起给春联“治病”。比如,有的家户把上下联贴反了,学生在辩论中,懂得了如何区分上下联;有的家户的春联上下联中有的词词性不对,学生积极参与,一起来改正……此活动检验了学生对对联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对联知识的兴趣。
(二)开展了各种对联竞赛活动
学校组织开展自办对联小报、用对联标语布置班级板报、“民间对联故事”擂台征集、对联书法赛等活动,并为获奖同学颁发奖状、奖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联比拼的劲头上来了,学生除课上认真听讲认真活动之外,会在课外的时间给自己“开小灶”,以求在下一次的竞赛中能有不俗的表现。如此以赛代教、以赛促教、以赛养教的教学方式,既丰富了学生的对联知识,又拓展了他们的视野。
生活因对联而多彩,对联因教学而鲜活。南街学校珍视对联这一宝贵的课程资源,是为了让孩子们在自由漫步对联乐园的过程中,受到中华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培养他们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使他们获得全面的发展。